细剖《海上钢琴师》

别让阳光照到我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别让阳光照到我文集最新章节!

    海上钢琴师描述的是天赋异秉的1900传奇而短暂的一生。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甚至没有足以证明他出世的东西”这样的影片设置给1900的身世添上了些许神奇而虚幻的意味,让1900的故事上演得更加精彩,让他的这些“精彩的故事”有更多人“肯听”(1900告诉他的好朋友max,只要你有精彩的故事,有人肯听,你就没有完结);同时这也在无形中告诉人们,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样导演就可以更加大胆地放开手脚去塑造主人公的超脱形象,所以影片里一定程度上的夸张成分也就无可厚非了。

    众所周知,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中以人物形象最为关键。一方面小说和电影是相互区别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通过直接的视听感受把内容呈现。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讲故事”的方式,故事就都有环境情节和人物。所以我认为,像解读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一样去剖析电影里的角色,同样是一个影评里至关重要的部分。海上钢琴师里个性最为鲜明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当数1900和爵士乐开山鼻祖谢利。

    首先要说钢琴师1900。钢琴是乐器中的王者,优雅而大气,一位完美的钢琴师,应该兼有优雅的气质与大方的气度,以及丰富的情感。1900显然很有其优雅的一面。在风浪中颠簸的轮船上,新乐手max在通道里晕船晕得跌跌撞撞,吐得一塌糊涂;1900呢,穿戴整洁,双手插兜,神情微悦,闲庭信步地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里,坐在钢琴边上,便与海潮的翻动,轮船的摇晃一同起舞,那样的气定神闲,淡定安详。他十指灵动,乐声便悠然而起。房间里物品乱撞,天花板的吊灯欲坠,都由它们去,1900驾着他的钢琴与音乐,还搭上一个先前狼狈不堪而后被感染得欢愉不已的新乐手,在船舱中悠闲地旋舞,实在优雅得很。

    1900是否兼具大方的气度呢?影片里似乎没有塑造这方面的形象,不过并不难看出,1900的性格里有蔑视陈规旧俗的傲气(“规则可以去见鬼了!”以及对乐谱视而不见,自行即兴弹奏,等等),也有不分贵贱尊卑的包容性格(与max的结交;在头等舱弹琴,在低等舱也不吝于献艺,等等)--这与目空一切自命清高的爵士乐鼻祖是有着鲜明区别的。

    再说丰富的情感。1900显然也是具备了这点的。看看钢琴师为我们演绎的这些人:串通奸夫杀害亲夫,携家传之宝逃走的老女人、无法忘怀过去,沉溺于往昔的男人、看破红尘的妓女、偷穿别人西装混到头等舱寻找蜜运的三等舱青年首先一双敏锐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了,而若是没有一颗情感丰富的心,同样无法把观察到的这些人的内心世界用钢琴和音乐一针见血地揭露和表现出来。

    另外,1900的个性里还有一种坚定和执著,对自我的坚守和对音乐的执着。因为“‘我’和我的音乐不容分割”所以上述两种个性其实是相互交错的。为了自我和自我的音乐,1900让规则和爵士乐去见鬼;录制唱片的人对抢走模板的1900说合约不可改变时,1900丢下的并不响亮但是透着坚定不容抗争的语气的“我同样素来不可改变!”;1900始终不肯踏上陆地,即使后来为了(或许)爱情而试图离开海轮,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上岸的念头;还有就是故事最后让自己和自己演绎的音乐与巨轮一起陨身大海的激荡人心的场景这位海上钢琴师一生坚守他内心的定律,永葆着一片海上的地。在烟波浩淼的大海上,他的内心世界是一座岛屿,音乐的海水浸染着他个性的灵光,永远坚实而苍盛翠绿。

    其次是所谓的爵士乐开山祖师谢利。于他的性格而言,我想没有人能够想出比滑稽可笑更为恰当的形容词了。谢利身处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西方社会,而他自己是一个黑人。被冠以爵士乐开山鼻祖之名后,便完全忘了自己本是一个会遭到白人和上流社会唾弃的,政治、社会地位低下的黑人。而如今他之所以有那样的社会声誉,全是因为音乐。在陆上的世界,他是所谓的音乐大师。音乐给了他无上的财富和荣耀,他却头脑发热私欲膨胀,去极度鄙视一位真正深窥音乐堂奥、真正与音乐相融相随不离不弃,而又平和自然不为名利所驱的乐者,呵,实在是可笑!况且,热爱音乐的人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像谢利那样的人,一旦得势,便会得意忘形完全看不到自己小丑一样滑稽可笑的嘴脸,这只能说是他个人与此类社会群体的悲哀,以及音乐的悲哀。看着这位鼻祖那自命不凡的高傲姿态和矫揉造作的一举一动,实在不能不替他感到羞愧。

    故事情节的安排设置,也是做影评时很值得剖析的一部分。“讲故事”注重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里情节的前后呼应回环往复,同样可以在电影里加以表现。我想,看完海上钢琴师之后,观众最记得的台词,应该就是影片里出现过几次的那些了。“只要你有好故事讲,还有人肯听你就还没有完结”这是影片一开场时max的独白就说到的话,然后是回忆中1900第一次说这话,最后还有max劝1900离开将毁的轮船时的重提;“人生是重大的。有时候我们就应该这样--重新开始,改造命运,重新开始!”这话是为了幼女而背井离乡的农夫最先跟1900倾说的,后来1900为了自己心仪的女子想上岸的时候也跟max说过,最后又是max反过来对1900这样劝说。而这些回环往复的话,当然也是这部影片所要强调的主题之一,否则这样的反复便完全没有意义。

    现实与回忆交错,倒叙与顺叙并用,也是这部影片中情节设置的一个特色。很难断言这种手法是优是劣,不过如此频繁的交错,必然要求其间的过渡自然圆润,生硬突兀的转折只会损伤影片的表现力和整体观感。总的来说,海上钢琴师在这点上做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一处,max劝阻爆破维吉尼亚号时回忆起“自己的欢乐时光在这艘船上度过”话还没说完画面就跳到了回忆中去了,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况且,负责爆破轮船的人正在跟max争执,何以有如此闲适心境去听他那些与己无关的回忆?这样对观众的心理过渡照顾得实在不够。

    还有就是伏笔的埋设和悬念的安置了。伏笔在于农夫述说自己的身世时提到自己存活下来的幼女,后来女主角(或许她并不算是主角,但是在女性角色里面,她显然是最为主要和闪亮的了)出场,便是农夫的这位幼女。

    1900为了这位美丽的女子决定到陆地生活,走到悬梯的一半就停了下来,而后又毅然返身回到船上,这里可以说是一个悬念。为什么1900突然间又改变了上岸的决定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但是我认为这个悬念设置得并不够好。悬念是为了吸引观众继续关注后面的影片内容,以找到悬念的答案所在,最终消除心头的疑惑和猜测,并不是要让观众看了这个情节对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方向没有丝毫的想象和理解,甚至没有半点猜测的余地。上述的这个悬念就很让观众茫然不知所措,到底1900为什么已经决定上岸却又突然改变主意返回船上?即使结合前面的内容也无法做出猜测。所以说这个悬念做得过于生硬,不够自然,甚至会让人生厌,觉得导演对影片和观众都缺乏责任感。而如何弥补这个不足呢?我觉得可以把那个对着城市的镜头进一步特写和延长,加强渲染效果,另外1900的神情应该是很迷茫惆怅的,而不是几乎面无表情让人什么都琢磨不到--这就不知道是导演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了。相比之下,上述的伏笔倒安排得不错。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让人猜到有可能她就是那个农夫的幼女,但是又不敢确定。这才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状态,容易为人接受。当然,要给观众感观和思想上的冲击什么的我也不反对,但这里又显然不是。

    情节方面,这部影片有一处我认为是有点“暴殄天物”的――就是上文提到的1900与钢琴在摇晃的船舱中优雅旋舞的情节接下来的镜头,导演竟让1900的钢琴去砸破船长的门跌破观众的眼镜。说实话那实在有些令人扼腕。至少我个人并不恭维。若是换我执导,这接下来的镜头便该是1900与钢琴乐曲旋舞的景象渐渐淡去,之后,上演一幅暗夜中海潮翻动,天光下航船轻晃的画面,而1900的琴音仍在响,和着海与船的呼吸

    或许导演的这一安排旨在营造喜剧氛围,然而在哪搞笑不好,偏要把这一难得的优雅镜像活生生掐死?我不知道别人看了怎么想,或许被哗众取宠地逗得大笑吧,反正我心里不是滋味,为着这晚节不保的“优雅”这种做法不知谁是其始作俑者,只发现如今的电视电影作品里常有人干这种折伤优雅损煞浪漫的勾当,令人气愤。

    爵士乐鼻祖跟1900较量的情节,虽然比较吸引观众,但是却说不上精彩,甚至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处败笔。如绝大多数电影里的情节一样,胜的总是“正义”、“高尚”的一方。也如中国的武侠电影描绘的一样,自不量力的武夫总喜欢找大侠比武,而结果总是挑战者狼狈下败。但是钢琴比试不像比武那样,谁胜谁负一看便知。它是一场艺术的较量,没有那么多人懂得艺术,也没有那么多人懂得区分艺术的水平高低,更何况艺术的优劣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不管怎样,影片不得不给成千上万的观众一个明显的交代,好让观众一看就知道到底谁赢谁输。确实,我们一看就知道是1900胜了。怎么胜的呢?我们看到的就是:他是以快得不可思议的弹奏取胜的。然而,钢琴技艺的高低,难道就在于弹奏速度的快慢?!这实在有点滑稽!不过也不能苛责导演,或许这已经是给观众交代的最好的方法了――粗浅、简单、通俗明了。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一部小说和影片的故事的推动和发展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还可以谈谈这部影片里出现的矛盾。比较明显的矛盾,表面的有众人劝1900上岸追求名利金钱与他的毅然拒绝,爵士乐鼻祖与1900钢琴技艺的较量;思想上的有农夫“改造命运重新开始”的认识和1900坚持自我、不容改变的一贯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钢琴师上岸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的并不坚定的想法与一向远离喧嚣繁杂的陆上俗世的信念之间的矛盾

    钢琴较量的矛盾很明显了,而我认为,其实农夫与1900的思想矛盾--改造与坚守--才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虽然他们相处的时候没有丝毫矛盾,甚至非常友好,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对立的。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显然农夫“改造命运重新开始”的想法比1900“固守不变”的信念要高明得多(当然,1900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音乐,这是好的;只是在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上,不免过于狭隘)。而1900是赫赫有名的钢琴师,农夫只是个无名小卒,而事实有时候就是这样:小人物更容易接近真理。这让我想起一部叫屠夫的话剧,里面也有这种思想的反映。

    接下来应该探讨一下影片的主题了。有人说影片反映的是一个“回归”的主题,大抵也就是精神的回归之类的意思吧。而我觉得说是“消极避世”更为准确。(毕竟这位钢琴师从来没有下过船,既然这样,又何来回归?而他的思想也只是一时动摇,并没有真正改变过)说到“消极避世”、这样的词,人们通常会想到中国古代的“隐士”中国的隐逸文化确实古已有之,而且长久地兴盛过。而西方世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科技的快速发展、诚信的沦失,战争带给人类的沉重灾难和心灵创伤,使安定和平与宁静成为这一时期西方人共有的心理期盼。于是,中国古代提倡清静无为的老庄学说和消极避世的思想便开始为西方人所热情接受,他们试图藉此来抚慰其内心创伤,弥补精神缺失。

    1900也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回到影片,先来看1900对max所说的:“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有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从没到过陆地,但是他在船上所接触到的人都是从陆上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自然很大程度上也是陆上世界的思想。船,只是一个陆上思想的缩略世界。1900不愿意踏足比船上纷繁复杂不啻百倍的陆地世界,甚至不愿尝试陆上的生活,即使是舍弃生命。他只忠实于他生长的地方,执守于他的理想世界,爱情也无法让他最终动摇。可见这位钢琴师“消极避世”的思想是多么地根深蒂固。在有限的钢琴上自得其乐,拒绝涉足无限的世界,正反映了他的逃避态度。当然,这种避世心理并不是单个人的心态,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群体的一种共同心理。只不过导演者把它深化而后抽取了出来,以1900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具体而鲜明地加以表现。影片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所反映的问题要比生活中的来得集中、鲜明、深刻和尖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一部影片或者一部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这种避世心理是值得提倡还是应该鄙弃,电影里头并没有表态。这算是给观众留下自己的思索空间吧。

    欣赏一部影片,原声音乐是不容错过的。海上钢琴师里最动人的音乐有两首:老丹尼教小1900读“马经”时的配乐;1900见到心仪的女子时所弹奏的曲子。前者的镜头好像是从苍茫辽阔的海上(还是船上?记不大清楚了)渐渐转到老丹尼和小1900身上的。而镜头在海上时的音乐大气而辽远,当画面出现天真烂漫的小1900和乐不可支的老丹尼时,音乐中也随之上演了欢快悠扬的管乐,配合得实在是和谐。后者是钢琴师的真情流露;由最初萌动的纯洁美好的恋情所产生的音乐,也理应是舒缓而充满柔情的,或许还带点初恋的忧伤。而那首曲子也正是这样打动我们的心的。

    最后我还想就某些影评所谓的“1900打败了爵士乐,是‘封闭’打败了‘自由开放’”(大意)的观点说上几句(央视论坛上的文章好像也是这个观点)。“封闭打败开放”这种观点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具体到海上钢琴师钢琴较量的情节里,同样显得荒谬。把1900的音乐说成是“封闭”的,则更为荒谬!且看影片内容:谢利派人到船上找1900,说是要跟他决斗,当时谢利派来的人就对1900说:“据说你能把十种音乐风格合而为一”!能把十种音乐风格合而为一也叫“封闭”?!我不知道爵士乐是否真正自由,只知道标榜自由很泛滥。而且爵士乐只是一种单一的音乐形式,要说封闭那也应该是单一的比“十种合而为一”的更为封闭!1900的音乐才是真正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因为他的音乐不拘泥于形式,完全发自内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的音乐精神显然也比谢利的高尚得多!不媚俗,不功利,忠实于音乐。谢利的自以为是,瞧不起甚至排斥其他音乐,能叫自由开放?!实在不明白持“1900打败了爵士乐,是‘封闭’打败了‘自由开放’”观点的人,对“封闭”和“自由开放”作何理解――实在是理解得太“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