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国的情人节

春之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舂之犁文集最新章节!

    正月初八,收到两条短信,巧言辞令的末尾,都缀了句情人节快乐。姐们儿发来的短信提醒我质问老公:今天情人节,怎么没半点表示?准备和谁过呢?老公对于我的兴之所至,仍然以不变应万变,置若罔闻。我也没什么恼的,姐们的短信里写到:

    今天情人节,小声点,还没情人吧?我给你介绍三位。一位伴你终身,一位陪伴左右,一位随叫随到。请牢记他们的名字:健康、幸福、快乐!情人节快乐!

    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点洪水你就泛滥。破锅自有破锅盖,丑女自有丑鬼爱,只要情深意似海,麻子也能放光彩!情人节快乐!

    这个舶来的情人节,对于婚姻中的人来说,至多有点酸不拉叽。婚外恋者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他们本来不在正常社会生活之内——出轨了,形容恰当得很。我们讨论正常人的正常节日。对于未婚的人来说,这个洋节意义非凡,据我所知,就有恋爱中的男女,因男方忘记送情人节的礼物,而分崩离析的。214情人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首先属于未婚男女,其次是除老婆之外的“第三者”而夫妻之间过就显得不伦不类。有短信叹息:我的情人节里没有情人,只有我的老婆,她是我的最爱,今天是,明天是,直到我死去我的心中也只有她!信誓旦旦的肉麻里表明一个观点:老婆不是情人,你过什么过!

    我们来看看西方214情人节的来历。西方,情人节又叫瓦伦丁节。有史可查的现代意义上的瓦伦丁情人节在十五世纪早期。法国年轻的奥尔良大公在阿根科特(战役中被英军俘虏,然后被关在伦敦塔中多年。他写给妻子很多情诗,大约60首保存至今。用鲜花做瓦伦丁节的信物在大约两百年后出现。法王亨利四世的一个女儿在瓦伦丁节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会。所有女士从选中她做伴舞的男士那里获得一束鲜花。另外还有一个版本。传说中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寄自你的瓦伦丁。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传递爱的信息。鲜花,心形糖果,用花边和摺穗掩盖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份份真挚的爱,更是对敢于反抗暴政的瓦伦丁修士的最好缅怀。

    对于这样的瓦伦丁,这样的情人节,我们也心存景仰,但非得跟人家一起来凑这个热闹吗?也许,我还不够大度,不够国际主义,对于越来越年轻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把我们传统节日逐年冷淡下去,我除了生气、担忧,还是生气、担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见,有情人钟情于情人节是很正常的,可总得别扭,就像听到韩国端午祭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成功一样别扭。因为,我们的情人节已经流光溢彩两千年了。时至今日,有情人却不在乎这个情意款款的日子,硬是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在我们忌讳的日子——214(尔要死)里缠绵着。

    大约有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脱胎换骨去做个黄皮肤的西方人,认真地找过中国的情人节。影响较大的是七夕说。农历七月七日旧称七夕,也叫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到了汉代,牵牛、织女便由星变成了神,有了鹊桥相会的说法。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文。纤纤摸索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见雏形。后来,在民间流传中,被善良的人们不断完善,有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情节。但撇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古代,七夕决不是情人节!七夕是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较近的曹雪芹笔下,也写过大观圆七夕乞巧的情景,与情人节毫无瓜葛。

    而中国确有流传千年的情人节。历代的诗人都有吟咏,只是讲究含蓄隽永的中国人不曾给它一个响亮的名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明)唐伯虎

    这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时间——元宵。这也许是巧合,不能巧合的还有历史记载。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这天,皓月当空,地面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封建传统社会的年轻姑娘深锁深闺,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是唯一交谊机会,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赏灯之际,情定意中人。千百年来,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在元宵的月光里,在彩灯的辉映下上演。

    元宵节,有着汤圆的圆满,满月的光洁,是含蓄蕴藉几千年的中国人幸福的追求,我们喜欢九九归一的完整,喜欢阴阳合一的平衡,我们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在满月的光辉里,期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是这样的中国人,我们就为什么不能把元宵作为我们的情人节呢?我们为什么要在我们的语言忌讳的日子214(尔要死)里,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把我们的感情寄托在与我们的血脉毫不相通的日子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