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草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草戈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迟),眼泪未干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安人(婆婆)又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老爷唔中意,拍起台来骂几朝。”

    这古老的歌谣曾经响彻珠三角的大街小巷,唱出了岭南柔弱女子的凄切哀怨,也唱出了中国最早追求自由的女性群体——自梳女。

    曾经拜访过均安古村落中的冰玉堂,曾经探访过肇庆端州塔脚的观音堂,曾经瞻仰了西樵山下官山的益善堂。那静谧的古巷,那奇特的铜锁,那高直的桄榔树,也许将随着自梳女的消失而湮灭,但这一段历史,这一段传奇将永远成为岭南女子一部不朽的传说。

    一

    中国女性的历史太过沉重,随意翻阅,每一章每一页都充满了辛酸,刻满泪痕。古老厚重的文明史上,值得炫耀彪炳的女性也许只有神话记载中的女娲、西王母、炎帝神农的女儿、黄帝的妻子嫘祖。在母系氏族社会“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被认为是人类繁衍的主要生产力量,被赋予神秘的色彩,被莫名地崇拜。然而这只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在女性这部丰富内敛的史书中记载着的更多的是屈辱和幽怨。

    诗经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开始记载了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女子逐渐处于依附地位,逐渐丧失独立人格“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逐渐顺理成章约定成俗了。自己的女人,自己的附属品,自然是要符合自己的规则。自汉班昭的女诫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等七篇开始系统规定女性的行为后,唐朝有女论语十方面,明朝有内训二十篇,后相继出现女教篇、女诫论、女儿经等等,这些名义上教化女子的书越来越详细越来越苛刻周全。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无奈的现实,在重重的重压下,在层层的束缚中,女性也就习惯地默认了这种无奈这种现实。女子无才便是德,无知识,无职业,只能依附男性,只能取悦男性。

    缠足和梳髻便是女子取悦男性的见证。三寸金莲与发髻头饰曾经是男性欣赏女性的标准。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两缸。”殊不知为了这三寸金莲,多少女子悲泣难诉,为了这繁绮发饰,多少女子辗转反侧。

    尽管多数妇女在礼教下妥协恭顺,但从来不乏捍卫尊严反抗礼教的女性。奴役和反抗常常是一对孪生胎儿。晋代谢安之妻刘夫人就用自己的聪慧坚决拒绝了丈夫纳妾,甥侄辈用诗经?螽斯美后妃不忌之德故子孙繁盛劝说刘夫人,并说男人多娶是“周公制礼”规定的,刘夫人却以“周姥制礼就不这样做”而坚持己见。东汉末大司徒袁隗欲将侄女许给黄允,也遭到黄允之妻夏侯氏的拒绝。我们熟知的汉末庐江小吏焦仲卿之妻刘兰芝遭婆婆强制休遣后自杀殉情以示反抗。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典型莫过于唐女鱼玄机,不甘为人妾的她在青春韶华之际进入道观,守着青灯敲着木鱼,竟能切身感悟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赠邻女)。

    这些反抗毕竟是个人的,孤立的。而真正开创了女性集体反抗礼教先河,女性集体探求婚姻之外的道路的要数广东的自梳女和福建的惠安女。

    二

    古巷斜阳,晚鸦聒噪;乱池荒草,野鸟思归。

    越过寂静悠长的小巷,走进安静密闭的围墙,总感到些许彷徨,些许逼仄。空荡荡的房子,光秃秃的石櫈,阴冷冷的牌位,每一株花草,每一个神像,每一个席甸,似乎都是一段浓缩着的史书。这简陋的厚重,这颓废的沉重,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抗争史啊。

    谁愿意让鲜嫩的心灵变成荒漠?谁愿意让水灵的身子枯萎成柳枝?有谁愿意束缚自己的青春?有谁愿意搁置自己的幸福?她们流了多少代的泪,摔过多少秋的跤,翻过多少道的坎,积攒了多少人的痛苦,才选择了走上自梳这一条路走啊。你能想象一个柔弱的少女,宁愿自梳发髻誓不嫁人,宁愿嫁给死人抱着神主牌做独身者,要承担多大的苦痛,要忍受多少的孤寂,要攒聚多少的勇气。

    这和珠三角地区的婚姻制度有关。这里盛行盲婚哑嫁,男女成婚,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不见未婚夫之面,不知未婚夫之名,待到洞房花烛之夜始得见庐山真面目,美丑善恶都只能听天由命。出于对夫家的恐惧,她们勇于“自梳”旧俗嫁女要有丰厚的嫁妆,贫穷人家负担不起,无奈“自梳”旧俗又有兄未娶,妹不能“过头”出嫁的习俗,不少女子等到兄长结婚后,年岁也大了,嫁人不易,只好“自梳”

    我在探访自梳女的源头时看到一个心酸的故事,说的是容奇有一户胡姓人家,养了五个女儿,大姐嫁给有钱人“守墓清”(嫁给已死的男人);二姐嫁给富商做妾,不到一年,不堪大婆、丈夫的打骂、家公的调戏而跳井自尽;三姐嫁给一个穷石匠,丈夫采石跌断了脚,家无生计,被迫拖儿带女上街乞食;四姐嫁给穷耕仔(雇家),生活重担压得她未及三十便面黄髻白。这样的婚姻,这样的际遇,怎么不叫人寒心?五姐是幸运的,是明智的,是有勇气的。她敢于选择了一条逃避的路,一条委婉的抗争的路。她梳起了发髻,日间采桑,夜间绣针,不苛求富有,也不受人接济,村中姊妹竟争相仿效起来。

    其实关于自梳女番禺任氏所修县志(1774年)早有记载:“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自梳女自明朝中后期兴起,至20世纪30年代,约莫300余年。自梳女能够兴起并且延续这么长时间和珠三角独特的经济模式分不开。这里商品经济孕育较早,以龙江为例,宋代桑园开发后就有“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商贾辐辏、坐肆列市”的繁荣景象。蚕丝业发达,需雇用大批育蚕、缫丝的女工,这为寻找出路过独身生活的女子创设了自食其力的经济条件。女子经济独立了,不依附男性了,自然不希望受到约束,不甘受到虐待。

    而自梳女确实也自强不息。我们熟知的广东名点佛山盲公饼、西樵大饼、龙江煎堆和中山杏仁饼,远近闻名。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山杏仁饼就为清末来自顺德大良的自梳女潘雁湘所创。潘雁湘为清官后裔萧友柏的女佣,在萧家没落之时,烧制了“齿颊留香”的“嘴香杏仁饼”让萧家尴尬的书香世家变成幸运的商贾豪家。清朝举人萧策勋把“嘴”字简化为“咀”字,将饼家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宝号命名为“咀香园”咀香园杏仁饼开始声名鹊起,远销至东南亚、北美洲,1935年曾在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金鸡奖。而另一位更为默默无闻,然而却造就了制造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的工业家,那就是薛广森的胞姐。正是自梳女胞姐的资助,薛广森加入了大良的顺成隆机器厂,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虽然历史是一条大河,支流万千,毕竟终有湮灭的一支。蚕丝业衰落,自梳女失去经济来源,人数减少。有些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自梳住家女佣”一时成为顺德的“特产”许多女性在南洋寄居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最后一批自梳女。

    为了逃避,抑或为了救渎,她们选择了自强,选择了孤寂,选择了流浪。但她们的勇气,她们的坚贞着实有着泰山的厚重。她们脆弱的身躯能够承担几千年积攒下来的礼教重压,她们敏感的心灵能够安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能不让人震撼。历史是有感情的,有良知的。我们在喟叹这群神秘而坚忍的人群时,也深深地在反思,如何才能让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女性更加阳光更加辉煌。

    三

    谁教南粤女娇郎,自绾青丝高髻妆?

    停砧犹闻鱼梦孤,开门怕见燕飞双。

    云催白发春风烛,泪湿乌衣秋月光。

    心事最哀随落叶,知归何处短坟岗。

    多么凄凉的悲歌。她们用自梳承诺了一生的孤寂,用自梳承诺了一生的贞洁。却无法掩饰晚景青灯摇曳的凄凉和孤独。

    “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这是自梳女生活的全部诠释。

    “勤力女,无棺材,死后无人抬,一块床板半张席,姐妹帮手丢落海”这是自梳女晚景的真实写照。

    终生不嫁的自梳女俗称姑婆,自梳女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房屋叫“姑婆屋”自梳女逃避了自己的婚姻,却无法逃避传统礼教的约束。她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欲,不得不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符合人们允许的“自梳女规则”自梳女不得跟男人勾三搭四,否则将被捆入猪笼投河浸死,被浸猪笼而死的自梳女,其尸不得进村,不得入殓,不得土葬,不得送葬。“姑婆屋”的姐妹在村外用一块床板放尸体,一张草席撕成两半,一半盖尸,一半遮阳。姐妹们抬着尸体绕村三周,表示感谢天、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将尸体抬到河边丢下水。

    这是无形的精神枷锁,这是新的牢笼,男人在接受自梳同时也为她们建立新的围墙。在漫长孤寂的一生,她们如何打发和安顿自己的日子?人活着总得有个寄托。为了寻求慰藉,自梳女缔结了“金兰契”“金兰契”又名“金兰恋”俗称“契相知”两个相好的自梳女子择日拜天地后,便同居共处,情同夫妇。清人曾苏绍就有记载“绮罗丛里契相知,偶合居然伉俪随。筮得坤爻空血战,无阳毕竟使阴疑。”“金兰契”缔结后,双方不得“移情别恋”;即使父母逼嫁,亦不落家。这种风气虽为父母不满,但毕竟得以流行,恐怕也有着历史的原因。

    对于同性之恋龙阳之好,中国自古似乎持宽容态度,尤其以福建为甚。清初李渔还称福建甚至有“男风树”袁枚新齐谐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代的闽粤在中原人看来是蛮荒之地,缺少教化。也正缘于远离政治和教化的中心,这种金兰契得以为人接受。

    中国自古有叶落归根的观念。自梳女在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却也陷入没有归宿的彷徨之中。孤寂可以忍耐,贫穷可以克服,但归宿却不可以没有着落。因此出现“守墓清”的奇俗,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载:“原未许嫁而缔婚于已死之男子,往而守节,曰墓清。”则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这实际就是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她们不是修女,不是尼姑,但她们信佛。她们相信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中国女性自古地位卑弱,又有生理上的特殊性,曾被视为不净之体“生男育女秽天地,血裙秽洗犯河神。”甚至连女人生育也被视为血污不洁之体。她们在现实现世中看不到希望,只好寄望来世后世。也正是这种佛教人生观让自梳女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地充实地打发孤寂的余生。一个竹筐,一双筷子,一只土碗,一张板凳床,一层旧褥子,一顶老式蚊帐,几炷香火,这就是她们晚年生活的全部。走近观音堂,最醒目的莫过于大门上的对联“清修自在菩提地,善行同登般苦门”尽管墨迹斑驳,依稀还可以感受到自梳女对佛门虔诚的膜拜。

    冰玉堂,观音堂,益善堂这些充满佛教色彩的名字,在青灯摇曳下,在古树遮掩中,慰藉着一群离群的孤雁。

    她们是幸运的,起码可以固守自己的尊严。她们是幸福的,起码可以探询自己的来生。

    斜阳脉脉,似水年华就这样随着日起日落,飘逝而去。古巷默默,几位仅存的自梳女固守着自己的净土,不惹尘埃,不慕风尘。

    四

    何曾见过这样的古镇。女人!到处都是。大街小巷,市场里,海船上,公园边,工地中,处处都是。

    戴着竹斗笠,围着花头巾,束着银腰带。挑着担子,抬着石柱,扛着锄头,骑着摩托。

    这就是福建的惠安女。她们勤劳、聪慧、慈良、坚强,善家务、多才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织网、裁衣、经商,事事能作;粗活、重活、细活,样样出色。她们是福建女性群体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典型象征。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离群的女性?是原始的母系社会的延续么?是遭受男性遗弃的失落者么?

    得知缘由之后,不免大吃一惊。她们抛弃了男性,她们选择了独立。吃惊之余,代之的是深深的敬佩和丝丝的悲哀。

    和自梳女的选择不嫁的抗争不同,她们以抗拒夫妻生活的方式来获取自由。她们从新婚之夜起就抗拒夫妻生活,常住娘家,不落夫家。惠安女以姐妹组织约定,采取姐妹帮助缝衣束身、回来检查的手段保持自己的贞洁。可是这代价太大了,不但牺牲了爱的权力,而且牺牲了活的权力。不少女性缺少正常的情感,失去家庭温暖,精神抑郁,常常手拉手、手绑手投海自杀。她们以极端的贞节观念、极端的重义气来自束、自残、自恋和自救。离弃男人,她们兼当男人,蒸煮烹饪,扛挑担运,建房修路,围堤填海,女人的活能干,男人干的活一样干。

    和自梳女一样,这群独特的女子渐行渐远,将湮灭在古巷深屋,将消失在深海巨浪,但她们坚忍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的身影永远刻印在史册上,流芳百世。

    凝望茕茕孑立的姑婆屋,回想她们的自尊、自强、自立,她们的柔弱、坚忍、无私,我满怀激动,怎么能不为这样一群女性而骄傲!

    她们或买了灵位,或遗骨他乡,或托尸流水,她们牺牲了青春、爱情、婚姻。但她们可以无悔,她们帮助了父母、兄弟、姐妹,她们坚守了尊严、信念、灵魂。她们可以自豪,她们成为第一代不依赖男人生活的劳动妇女,她们理应成为更多追求人格独立的女性的楷模。

    遥望质朴依旧的惠安古镇,遥想她们的勇敢、坚强、刚烈,她们的侠义、全能、洒脱,我心情激荡,怎么能不为这样一群女性而高歌呢!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她们改变了“被嫁”“被弃”的命运,她们争取要“我嫁”“我弃”的尊严。

    姑婆屋会老去,自梳女会老去,惠安女也会老去,但她们的名字不会老去。在女人没有名字的年代,她们让自己的名字留了下来,冰玉堂的供台上完整地醒目地写着她们的名,她们的姓。

    是的,史书会记住的,有一群站立着的女人,她们的名字叫自梳,她们的名字叫惠安。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  编者按  她们昂首挺胸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叫起来。她们对男尊女卑说不,她们对男耕女织说不,她们对男婚女嫁说不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么一群站立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