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怀旧的年代

玻璃上的雨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玻璃上的雨滴文集最新章节!

    很久没进碟市了,一到数码城的2楼如同饿狼一般。租了十几张,欢喜的捧着回家,窗外明媚阳光与我不再相干。

    从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学生时代手捧茨威格原著,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已是热泪盈眶。希望太高一定失望。不仅是不喜欢,而且是很不喜欢,而且是徐导或演的电影里最不喜欢的一部。原著里女人的感情真切深沉,在粗砺困苦的生活里这份无望的爱情是她唯一的支柱,珍珠一般在灰尘里闪闪发光。那种不顾一切,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向我灌输了爱的重要一课。在茨威格的笔下这一切发生得非常自然,毫不怀疑自己也会如此选择,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电影却显得生硬牵强,女孩的举动唐突过分,难以博取同情,不由联想起始乱终弃一词。必然性被改成偶然性。这是失望之一。

    失望之二是小资味道浓郁,从姜文居屋的豪华陈设到故事发生的场景选择,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高在上少数人的气息,豪华就好看吗?我更愿意看普通人的故事,有钱人(不管她钱是怎么来的)单相思再痛苦也是他们钱多了,欠扁。其实徐静蕾一直以来走的是低调线路,演的多是普通民众,如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我和爸爸。虽然地铁被称为拉长板mtv,有些场景过于浪漫唯美,但不影响主流,也还养眼。爸爸里爸爸的职业开酒吧有点少见,但也演的像那么回事。这部电影就有点不伦不类了。毕竟年轻,又是女人,功力还是差了些。至于得了什么奖,根本不须在意。改编名著,搞得好就是好剧本,好故事,搞不好就是珠玉在前,画虎不成反类犬。

    总的来说就是编剧差,导演差,剪辑差,摄影差。看来王作家的熏陶还是不够。一直喜欢徐静蕾身上那股书卷气,人淡如菊,低调平实。从演员到导演,近年她是越来越成功了。拍自己熟悉的题材尚可,但一次的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稍微庞大的题材就显得无力驾驭。千万别找不着北,自我感觉良好,那样就难以进步了。

    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抑制心底隐隐的失望,打开情人结。本来我不太喜欢看言情片,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商业性太强技巧太差,看得十分倒胃口。选择情人结只因它的两个亮点:霍建起的导演和安顿的原著,看完以后,我觉得还可以加上老外的摄影功力,拍得舒服。总的说来,情人结稍胜一筹,情节流畅,画面柔美,色彩养眼,但内容缺乏深度,赵薇陆毅明星气质太强,演技平庸,使该片沦为娱乐片。同样是明星,刘烨在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里面演出就很感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发生在解放前,而这部发生在70,80年代,让我有点好笑。人们一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名车豪宅,华服美食,奢侈用品,另一方面在电影里使劲怀旧,老街老屋,过时的衣物,我们过去的一切甚至上辈人的生活全部复活,个个诗情画意。如果不是曾经经历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的童年,我几乎都要爱上了电影里的过去,爱上徐静蕾穿着五四时期的学生装的清新纯朴或是一袭旗袍款款而来时的仪态万千,爱上微风吹拂赵薇的头发,片片花瓣落在衣裙上,爱上陆毅背上军书包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犹如发黄的老照片般安静美丽。随着电影的展开,跟着导演的步伐我的记忆一点一滴的回来了。那些宝贝还在吗?那些三国演义的小人书,透明糖纸,邮票,印着香港明星头像的贴纸,哥哥掉进湖里的铁环,用整个暑假不吃冰棍的承诺换来的溜冰鞋仍然记得得到前的渴望焦虑,得到后的欣喜若狂,那样的满足和痛快,现在再也无法品尝到了。留下偶尔的窃喜,一点点,转瞬即逝。

    不可否认,我们进入了一个集体怀旧的年代。当过去的痕迹渐行渐远,我们才开始在电影和文字里怀念过去。我以为我的好日子就是过去的日子,我错了,原来大家的好日子都过去了。

    每次春节回家都是一次怀旧之旅。往事象群鸟归巢般蜂拥而至,夜半仍在脑海里喧闹,不肯离去。不肯离去的并不是那些快乐得意的时光,反而尽是平淡平常的人和事,琐碎家常,日复一日,但当时以为会是永远不变的事。

    出生成长的地方是第一个让我感受变化的地方。刻有毛主席满江红诗词的巨幅墙壁终于不见,再也看不到他老人家很性格的草书;曾经爬上去看书的民主湖前的大树被砍掉了,那是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老黄角树,有很长的历史;改做民用的地主大院饶家院结构复杂,房间通道无数,我从来没走遍。如今饶家院已灰飞烟灭,原址上正修建庞大而奇怪的教学楼,伸着两条触角。曾有一个暗恋我的男孩在饶家院小卖部用他不多的零用钱请我喝酸奶,我便毫不客气连喝两瓶,直到把他吓跑。那时的酸奶真好喝啊!;还有,曾经住过的一楼的老房子,花园凋零,连围墙的篱笆都不翼而飞;曾经玩耍的双杠区变成了一片花园,小学时放学后常把脚勾在双杠上,身子倒下来,小伙伴叫“吊腊肉”我们常在那比谁吊得久,直到妈妈准备好晚饭,才一哄而散奔回家

    那个散发着古老和高贵气息、绿树掩映的校园,在我记忆中曾有保存多年的解放前的老建筑,西式的老教学楼,布满解放前“中央大学”的遗迹,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人在抗战时期呆过,几乎每一处都可以讲出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那些只有小孩子才会发掘的神秘角落,防空洞什么的,我们曾在那里隐秘疯狂的快乐,而这些娱乐对如今的小孩一钱不值。所有的一切已彻底变了。样式古怪的高楼拔地而起,彼此紧挨,象大象住进猪圈,冷不防看到吓你一跳。

    妈妈说,去你读书的中学去看看吧,那里变化也很大。离我家不远,好几次我都拿起手袋准备出门,还是对她说不去了。我害怕见到那些崭新高大的建筑,古怪霸道,将我曾经呆过的地方一一占据,尤其是那些偷偷摸摸、充满回忆的角落。记忆备受摧毁,往事只能在心里回味。只有失去才知道珍贵,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时间又悄悄的过去了。

    在电影孔雀里,弟弟说:我想明天醒来的时候,已经变成老人。这是全片最感动我的地方。我是那么羡慕老人,疯子和流浪汉,他们都是特权阶级,可以做与常人不一样的事,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背着包打门球去,比如胡言乱语,比如倒地就睡。而我们却有那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无奈,责任,将生活割裂得支离破碎。

    检验一部片子好不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若干年后还有没有人看它。活着就是这样,孔雀也有这个可能。因此不能说它是垃圾,尽管它满是缺点。在我看的3部片子中,它最接近真实的也是最好的一部。我认为它的中心其实是讲述一个失败者的故事,3个孩子理想破灭的过程,孔雀指的就是灿烂盛开的理想。犹如一个拳击手不管如何强大,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人过来将他击倒,而高家3兄妹则更加频繁的被击倒,不断的跌倒再起来,再跌倒再起来,不为别的,只为人原本就是直立行走的生物。

    “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这是一次对理想的祭奠,阶段性的总结,向着看不见的青春,集体挥手作别。

    就在我们两年前曾经坐过的椅子上,我终于向你挥手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