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水浒传》中的侠义道

巴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巴图文集最新章节!

    在封建社会,水浒传作为从正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创意遭到正统思想的针砭。水浒传在民间流传之广,但是却被政府封杀,列为毁禁一类,俗称“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意味颇为深长。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究其原因:一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日常统治,破坏社会的和谐气氛,对于瑞雪丰年、四海升平的王道乐土颇具有杀伤和破坏力;二是有背于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比如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仗义行侠的方式在社会上惩恶扬善,以群雄落草、占山为王的方式标榜所谓的“替天行道”宣扬了英雄豪杰的乱世思想。

    水浒讲述的多是实现人的个体之间的“侠义”与“正气”这种侠义常常是反朝廷反政府的。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仕途却是唯一的出路,那些最终成为隐士的,也多半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于是这些文人骚客们开始退而求其次地寻求另一种精神的慰藉,希望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朋友间的义气作为人生的目标。于是中国有了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侠义小说”并且这种情怀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的一种价值准则。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追求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固执于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在合情不合理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着公平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义”是一种品格,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儒家思想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

    如果一个人以侠的方式行义,就是“侠义”“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义”这一种人格意气,这一种理想和梦幻,靠了侠的果敢急难而发扬光大。“侠”又秉持“义”使道义、正义、侠义渗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灵。快意恩仇,挥洒豪情;轻生重义,仗义为侠;一诺千金,刀不空出;行走江湖,浪迹天涯。侠义之道,在中华的民众意识里,就这样竖起一座光荣与梦想的丰碑。带给苦难深重的芸芸众生一种希望和惊叹。

    侠交道的出现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从战国开始,封建时代虽然换了许多朝代,但社会的性质和风气,却难得有所改变。贵者生即贵,贱者生即贱,没有平等和自由,皇帝不可期。清官只是凤毛鳞角。隐士山人不关世事、不问疾苦。佛道神仙看破红尘,自管自个儿消遥。只有侠横空出世,不是官而敢操生杀、不是隐而不仕朝廷,不是仙佛而节义过人、功力超人

    侠义道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水浒传所宣扬的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道”有很大的鼓励以个人的方式在社会上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倾向。甚至于说,在掺杂了传统的绿林帮会、秘密结党及江湖义气等成份以后,不恰当的渲染了匪盗行为的正义性。就像英国人所创作的罗宾汉的形象一样,描写了所谓的“义贼”而风行一时。

    在对水浒传的多元解读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就是读者往往愿意接受和肯定水浒传中绿林英雄们的江湖豪侠气,而忽略了他们存在的思想上的非人道和行为上的非理性。

    水浒传说白了,写的就是强盗的故事,所写的一百单八将,其中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家中藏有“丹书铁卷”的前朝皇亲国戚,也有官高位显的本朝官吏,还有家财万贯的员外财主。然而大多数是无权无势、饱受欺凌、居无定所、衣食不周的社会低层人士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这确实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水浒人物有的结党乡里、胆大妄为、被官府通辑;有的私藏民间、杀人谋利;有的一时怒气、沦为囚犯;也有偷鸡摸狗的梁上君子;也有本意不愿上梁山;最终他们合伍在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义旗。

    侠义道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正义和崇高的行为,因为它是不谋私利、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于是拼了命也去干的一种行为。同时,侠义道所铲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贪官和地痞恶霸一类。它与黑社会的区别也很明显。因为黑社会往往是勾结官府、包揽词诉、包赌包娼、设局骗人、欺行霸市做投机买卖、收保护费、抢男霸女、欺压良善、侵田霸水,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活动的半公开、半合法的匪帮。黑社会也常常与官府发生矛盾,也往往是经济原因而起,譬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和蒋门神。而侠义道的行为一般的都是针对官府黑暗和地痞恶霸的。所以说,侠义道的存在正是与社会的司法腐败和流氓恶霸行为互为前提和因果。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也往往都是侠义道的总爆发。譬如说“吃她娘、穿她娘,开了城门迎闯五,闯王来了不纳粮。”而太平天国所高喊的“杀尽不平享太平”正是喊出了侠义道的最强音。

    至于水浒传中的侠义道人物,我们试举几例,首先是花和尚鲁智深,其人原名鲁达,山东人氏,因在西北戍边屡有军功,官至提辖,算是宋朝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其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不蓄私产,不置家室,侠而好酒。因他在一次饮酒时,听到卖唱的金氏父女悲泣,扫了他的酒兴。知其缘由后,怒不可遏。一口英雄气无法下咽,所见不平,由恨生恶。三日之后,鲁达来到西关市场,找到在那里卖肉的郑屠夫,饱以老拳将其打死。留下水浒传中“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一段佳话。事发前,鲁达给金氏父女与银两,让其先行离去。事后,鲁达已知犯法,便乔装潜行,漂流江湖。如果不是从陕西到了山西途中遇到金老头,而后上了五台山等等,鲁达其人可能就会在江湖上隐姓埋名、漂流一生、不知所终。鲁达是水浒传中的第一英雄,不但有“勇”讲“义”而且很有智谋,正和了他的法名“智深”二字。

    其二是杨志,杨志乃杨家将杨老令公的后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烈士后代,其家族具有光荣的历史。本人行武出身,也做过提辖,理应是具有良好的前程,能够为国出力,实现其忠君报国的理想。结果却因黄河里翻船,失了“华石纲”丢官被贬,又到卞梁企求复职未果。穷困潦倒又盘缠用尽,无奈之下杨志只得出卖祖上留下的宝刀一口。不料卖刀时碰到市井无赖牛二的纠缠。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讲的很有意思,大意是在被牛二纠缠不过时,杨志一怒之下将牛二砍杀。然后杨志持刀去自首,后被发配到大梁,得到梁中书的重用。岂料天不遂人愿,被晁盖、吴用等地方豪强用计谋将他二次押送的“生辰纲”劫去。杨志举目无亲、回家无路、报国无门,只得上山落草。最后,在三山聚义时上了梁山。纵观杨志的经历和人品,也算得上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好汉。

    再说林冲。豹子头林冲武术精熟、枪隔天下无人能敌。作为皇家禁军的总教头,算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本来讲,林冲可以凭借本事,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岂料碰上豪门恶少高衙内看上林娘子的美色,加之,林冲又不事阿谀奉承非高俅的死党。高俅又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早想置林冲于死地。在林冲所谓的好朋友陆谦等坏人的阴谋算计下,林冲误闯白虎堂,被污行刺判刑充军。流刑中几次死里逃生,最终在山神庙将前来加害于他的陆谦等人杀死,踏着风雪夜奔而去。上梁山后,又遭王伦等人刁难和排挤。几经周折后,看到晁盖、吴用等人依然受到王伦等人的排挤,林冲正应了那“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一句话。怒发冲冠的林冲将梁山的原寨主王伦杀死,然后推举晁盖为主,开创了梁山事业的第二阶段。如果说,林冲在杀死王伦以前,所做的事与所杀的人,还属于报私仇的范围,那么他杀死王伦,其原因更像是侠义道。

    再下来,就是水浒传中最脍炙人口、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武松。武松行二,人称武二郎,时至今日,关于武松的传奇故事、评书快书、戏曲节目数不胜数。可见武松做为英雄人物在民众中所受到的喜爱和推崇,地位之高,可谓无以复加。武松原本是一个无业盲流“景阳岗打虎”一举成名,当了阳谷县的捕头。又有了双料的收获,一是打虎英雄的美名,二是有了正式的公职。天遂人愿,又遇到了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对于武松来说,可谓祖上有德,安居已有业,前途似有望。可是武松如果这样走下去,就会越来越像一个庸人。恰恰是潘金莲和西门庆这样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风流男女,改变了武松的人生轨迹,使武松扮演了嗜杀的超级英雄角色。

    水浒传中的情节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只看“血溅狮子楼”、“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几个章回,武松的英雄气和他单纯的义气不禁令人扼腕叹息,亦感愤不已。武松可谓杀人无数,所杀之人基本上是该杀之人,但不该杀者也大有人在。唯其出于讲义气,而成为施恩等人的打手,唯其争利等等所表示出的单纯与幼稚,从一个完整的英雄角度来讲,明显是一个缺憾。不是说“蒋门神”蒋忠之类的人不该打,甚至于不该杀,而是说真正的英雄,除了有超人的武力之外,确实还需要有一定的处世头脑。

    最后,我们讲一讲宋江“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呼保义者又有一个绰号叫“及时雨”俗话说:“久旱逢时雨,天涯遇故人”就是说人在极度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帮助的迫切性。宋江几乎帮助了所有向他求助的人,对江湖落难的好汉慷慨解囊、不计回报、助以资财,江湖人称“及时雨”就其家世而言,宋太公亦是一个有财有能之人,宋江身为朝庭小吏,前途也未可知。从其写的反诗看,他的才智也非一般,我们看宋江醉酒后所书西江月一首“他日若得报怨仇,血染浔阳江口身在山东心在吴,飘逢四海漫嗟吁,它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等几句,完全可以肯定宋江是一个读书人中的野心家,可惜的是宋江还不够彻底,还不能像方腊一样摆脱忠君的思想。所以,在众望所归被梁山众好汉尊为首领之后,进行了招安活动,最后沦为朝庭的鹰犬,最后为奸臣所害,饮鸩而亡,未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从而也未能完成他心目中扶佐明君,在社会上申张正义的侠义道理想。

    侠义道是一种规过向善的精神,执行侠义道的人要能够片言折狱、不宿诺,他具有不耍手段的真诚品格,绝对的信实,知道他的人都百分百信任他,在他这个圈子里,他能一言九鼎。千百年来,侠义道在老百姓心中具有很深的痕迹。

    法律是冷冰冰的,道德又往往是苍白的,侠义道精神则能够使道德丰腴起来,当道德规范能够改善人们的行为方式时,人们的内心也就会变得平和起来。人们自然而然的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有侠士在,道德才能成为行为准绳,以前经常讲的一句话“邪不压正”“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推门”;可当你遇到不法侵害时,却选择了隐忍。原因是许多人都拥有“怕事”心理,我耳熟能详的几句话“善有善报”“作恶者必自毙”等等,恐怕就是一种隐忍后的祈望。

    浅而言之,老百姓心目中的侠义道不能说不是人间的正道,然而可悲的是,侠义道终究不是人间的大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侠义道不谋私利、不计个人得失、锄强扶弱、惩恶扬善、杀富济贫均无可非议。可是它不能解决社会不公的根本问题,不能解决全局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只是一地一事。它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能够世代相传,甚至于现在很多见义勇为的人,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侠义道的影响,也都或多或少的属于侠义道。但他毕竟只是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统领整个社会的法律制度,甚至于说,这样的一类行为,亦往往与现行的法律制度发生冲突。这就说明了侠义道本身的局限性。我们更提倡的是社会法律制度的公正与开明,依法治国才是人间真正的大道。虽然也有可能法律制度所不能涉及或不能解决的个别问题,侠义道可以解决。但如果违了法,譬如说,一个工头不给工人发工资,一些工人将工头绑架,勒令其合理的发给工人工资,这样的行为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典型的说明了侠义道的局限性。再譬如说,一个贪污受贿的腐败官员未受到法律的制裁,而被一个侠义道者所杀掉,这样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是说,他们的出发点不对,而恰恰说明了侠义道本身的局限性。这就是侠义道的悲剧所在。侠义道的英雄也只能是悲剧性的英雄。杀掉一个暴君,往往会产生十个暴君,所以,恐怖主义,以暴制暴的思想理论都是不成立的,只能引起社会的混乱。只有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的日益完善,暴君、昏官、贪官、流氓、恶霸受到法律的充分限制和制裁,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社会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试想,人人都走上侠义道“该出手时都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恐怕就是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改朝换代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