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承受这历史的惨痛

渤海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渤海边文集最新章节!

    俗话说:客随主便。既表明了对主人的尊重,又表明客人的随和性情,不给主人增添太多的麻烦。我就是怀揣着这样宁静的心态等待着接待方安排游历古都的事宜。然而,那场接风洗尘宴后,日理万机的首长有要务突飞北京,似乎忘记了我三千里之遥来古都的初衷,仅仅是来看望他的,而不是为了追寻几千年中华历史的文明足迹。

    既来之则安之。我时时用这句话安抚着焦躁的心情。诚然,住在宾馆里看书,总觉得是过于奢侈的事情。置身于梦幻的古都,多想早点亲近触摸到那秦砖汉瓦的神祗。心急如焚,却又不想轻易叨扰。不知道日程的安排,只好茫然地等待,这时油然萌生出一丝客居他乡的被动的凄楚。

    那是元月25日的清晨,想必古都的人们仍在睡梦中吧。失眠的我像个无助的孩子,拨通了老兵的电话。不过二十分钟,老兵拄着双拐出现在宾馆的大厅前。感慨接待方安排的宾馆位置真好——是古都的心脏地段,比邻东大街的繁华,西接钟鼓楼的神韵,北望图书城的摩顶,南通卧龙寺、碑林

    老兵说,大好时光不能这样闲等下去,两条腿走路——接待方有日程安排,你就跟他们游玩;闲暇时间,我陪你游遍西安城。军人的豪气,驱走了心头的乌云。雷厉风行,说走,咱就走。

    我们迎着晨曦向南城门方向走去。古都的空气清新温润,马路也是湿漉漉的,像似夜间下过一场无声的小雨,没有出现我来之前想象的大西北风沙飞扬的干燥景象。道路两旁的梧桐树,被修建成像连理枝那样相接于上空,透过枯黄而未落尽的树叶,我仿佛感受到了夏日葱绿的浓荫荫护着行人免除太阳炙烤的惬意。

    老兵自豪地说,汉中周边的山峦,阻挡了西北的风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古西安出美女,当然成都美女数第一。外地来的女士在西安小居些时日,感觉皮肤白皙滋润了。“嘟嘟嘟”一辆洒水车徐徐驶来,揭穿了都市润泽的谜底。老兵狡黠地一笑。

    马路两旁仿古建筑的墙壁上,书画着一幅幅古都成长的历史画卷,由古至今,老兵一一讲解着,吟咏毛泽东的诗词作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突然,我发现了掩映在商贾门庭建筑群后面的卧龙寺,不经意的话真会把它错过。我们走进不算深远的巷子,就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唱佛声,空气中似乎也弥散着香火的味道。来到一铁门前,僧人说再过三分钟都到开门时间了,还不收门票,我和老兵对视一笑,庆幸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卧龙寺规模较大,分正院和东、西两院。正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等。东西两院有念佛堂。山门前建石牌坊一座,记载着卧龙寺的变迁史。读完碑刻,我才恍然明白,此卧龙非彼卧龙也。来之前闻其名,妄断其意,以为是诸葛孔明——诸葛亮和庞统(字士元)素有“卧龙”、“凤雏”的美誉。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对他俩推崇备至,曾云:“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正纳罕供奉三国卧龙应称为庙堂,寺院乃是佛家圣地。

    再读寺碑记载,卧龙寺位于今西安碑林区柏树林东开通巷西,是陕西最早的佛教寺院,为全国佛教重点寺庙之一。始建于汉灵帝(公元168-189年)时期。隋代称“福应禅寺”唐代因“画圣”吴道子在寺内画一观音像,改称“观音寺”宋初,禅师惟果住寺,世号“卧龙禅人”宋太宗时(977—997)便更名为“卧龙寺”

    天王殿门联曰:青灯观青史着眼春秋一书,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十分。观音殿门联是:翠柳拂开金世界红莲涌出玉楼台,祥光烁破千生病甘露能除万劫灾。由此可想象当时的物候景象风貌了。

    我正想把各个宝殿的对联一一抄录下来时,被摄人魂魄的唱佛声所吸引。循声而至东院,进得门庭,不见其人,但闻其声,沿楼梯而上,瞠目驻足,虔诚观之:于楼梯口处有一披袈裟者敲木鱼,一队同样装束的老年男女步调一致地由南向北踱着步,唱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见其头,不见其尾,大有绵绵不绝之势。唱佛声中有一种无形的震撼心灵夺人心魄的吸引力。本无信仰的我,无法形容更无法拒绝那种感召心灵的力量,懵懂中产生了走进队伍里去的欲念。耐心地等待着队伍的结尾走过,想尾随进去,却被老兵拉住了。待我挣脱之际,队伍呈蛇形回环而来,又不见其头,不见其尾了。

    我镇静了一下情绪,看到墙壁上的公告,每天早晚唱佛经两次,每次历时两小时。人人都有参加的权力,只要遵守秩序。楼梯栏杆处一排暖瓶,窗台上排满水杯,口渴者经过时拿起,边唱边饮,到下一个窗口放下杯子。

    老兵见我痴呆迷醉的样子,硬是拉我下楼出去。这时,我不再有观看其它殿堂的兴致了,只是一步三回头地留恋着那所传出唱佛声的地方。想象着走在队伍中,感觉那唱佛声驱逐了心中的杂尘,忘却了世俗的烦忧,心静如水,心静如禅。

    萦绕耳畔的唱佛声,被“啪啪啪”的刺耳声所取代。我已经置身于碑林博物馆里了,由前厅疏疏落落的“啪啪啪”声,到第七站展厅不绝而杂沓的紧密的恐怖的“啪啪啪”声,使我感觉心底油然而升起一股凉气,不禁打了个寒颤,烦躁而不安。我要看看这些噪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循声转置石碑的后面,原来是一些人,在拓印碑石上的文字。有拿刷子刷平蒙在石碑上的宣纸的,有拿着半球形墨毡强暴地拍打石碑上的宣纸着色的,还有拿着扇子使劲扇呼的。

    碑林是西安乃至中国最有文化底蕴的所在,收藏陈列从汉到清历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内容丰富,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历代名家的书法石刻,无论是“苏黄米蔡”还是“颜筋柳骨”都能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海洋中寻到,那块“宁静致远”碑,据说是康熙临摹宋朝书法家米芾写的,更是引人注目。

    我为眼前的景象而震惊,感觉到了那一块块历经千古的石碑被蹂躏被捶打时的惨痛。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不知道这些人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我震惊以这样残忍的暴力手段对待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里的瑰宝。面对那些沧桑的残破的残缺的磨蚀的无法辨认的石碑碑文,我不知道追究谁的责任,是历史是时光是岁月还是那些盗碑人拓碑人?

    寒彻心扉,牙关打颤,面色苍白。老兵拉我离开那个冰凉的世界,但是,那声声阵痛追赶着我脆弱的神经,我承受不住这些绝世石碑的悲痛。唐太宗六骏中的两匹流落海外强盗之手,难回故国,其他的四骏撕裂残破。面对自己手中的国宝石碑,难道我们没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把那些古代的艺术绝笔“拓印”下来吗?难道非要参观者经历这原始而野蛮的精神摧残吗?

    目不忍睹这历史被活剥得惨相,更难以承受这历史被活剥的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