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乐趣

薄云残雪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薄云残雪文集最新章节!

    尝读爱尔兰作家罗伯特林德无知的乐趣,颇好之,剽窃其标题以抒己怀。——题记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不禁哑然失笑:乐趣尽在已知中,何得无知反有乐趣?细细思之,还真是有些道理。

    先从小孩子说起。小孩子自然没有大人见多识广,难免会对感到好奇的事物一概问个不休,搞得大人们心烦意乱。这个“烦”大概是基于两种原因:一种自然是小孩子问的问题过于幼稚,不屑一答;二则是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大多回答不出,即使搪塞也还有更让人难堪的问题来追问。于是索性让小孩子滚一边去,甚至让他们自己看书去。

    其实,正是那些大人们不屑一答的问题,往往是司空见惯的难解之谜。我们小的时候也一定问过类似的问题,但当成年之后,就感觉那些问题不再是什么问题了,仿佛一切都已迎刃而解。而实质上,当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得的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如果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不懂装懂,那就真的无知了,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有探寻的欲求,进而认识越来越广泛。接触越广,遇到的问题自然也就越多,也就越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小时看屈原的天问,觉得好奇,可又浑然不解,总以为主要还是文字上的问题,而当天问烂熟于胸之后,才意识到屈原所提出的疑问正是小孩子常常问及我们的,但也不再怀疑屈原所问的只是小孩子的幼稚的问题。毕竟,屈原在我们心目中是文学家,也是大学问家,他所知道的一定比常人多。既然屈原都无法知晓,我们自然也就不敢自以为是了。

    后来读红楼梦,总是读不进,于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点先将红楼梦读了三遍,可还是云里雾里,连人物关系也难辩明。于是怀疑曹老先生是否有意拿自己开涮。及至读了大量“红学”方面的书,才豁然开朗。也就觉得越是在自以为什么都懂得了的时候,其实是一无所知了;而只有感觉到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无知变成了促进了解它的动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什么叫博大精深。一眼看透的东西,清澈见底,虽容易引起兴趣,但兴趣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简单会产生乐趣,而真正让我们百读不厌的往往是每读都能产生新意的而不是一目了然的东西。

    尤利西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洋洋百万言,据说就只写了一天发生的事,还没等他写接下来的那个夜晚,乔伊斯就在落魄中死掉了。也难怪他的书开始会无人喝彩,因为没有人愿意看了半天还处在云雾迷蒙之中。这时扔掉的话,说不定错过的正是一部旷世奇作。如果有耐心继续坐下来,像品茗,感觉会越来越清香。

    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光为文如此,为人也一样。没有比强不知以为知更使人难堪的了。懂得越多,越明白未知世界是多么宽广;越是浅薄的人,才自认为了不起。如果自以为什么都懂得了,不仅学问上难有长进,与人交往也难免露出浅陋无知来。渊博的学识加上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为学为人的根本。

    意识到无知,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接触的东西越多,未知的东西也就随之增加,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大。就像生活在山旮旯里的人到乡镇上走一遭,总会大吃一惊:哇,北京真的好大哎!那么,当他回到村里之后,一定会像阿q回到未庄,大谈外面的花花世界。而在村人看来,他们的未知也仅仅是没到过北京而已。

    翻检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清楚了。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是饱学之士的时候,其实只不过是夜郎自大。而当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之后才明白,山外另有青山在。见识越多,未知的领域也随之扩大。

    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无知者无畏。无畏,可以使人毫无顾忌,勇于探索;也能让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狂妄自大。只有认识到无知,才使人不断地求索,在求索中见识不同的风景,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我非常欣赏林德在无知的乐趣里面的那句话:“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看作是个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什么都知道,而是因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领悟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哪一个人敢说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相反,当我们自以为超越了苏格拉底的时候,恰恰是什么都需要学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