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

薄云残雪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薄云残雪文集最新章节!

    爷爷、奶奶在我的记忆里是模糊的。

    说不上是幸还是不幸,据父亲后来讲,我的祖上也算得上大户人家,有良田三十顷、牲畜五六十,光是农忙时节雇用的短工就有上百人。也就是这样一个富足之家,到了祖爷爷时逐渐败落下来。原因很简单,祖爷爷不知怎么上了大烟瘾,哗哗的白银都随着青烟流走了。这还不算,游手好闲的他还沾上了赌博的恶习,到我爷爷出生的时候,地卖得差不多了,连牲畜也因为一场瘟疫几乎死光,家里再也雇不起佣人了。这反倒成全了我爷爷,接下来的土改,按成份也只划为中农,要不然,在政治动荡的那年月里,可真要吃不了兜着走。

    当我父亲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爷爷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现在的村子。由于换了新环境,爷爷先是四处串门,跟左邻右舍套近乎。再加上爷爷老实本份,用不了多久,爷爷的威信也就在村里树起来了。但毕竟户门小,村子里的大权不能旁落,爷爷也就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本份人。

    好在,那里农村里普遍较穷“吃糠咽菜”是我小时候常听说的一句话,而且,也亲自体验过,就更不用说刚解放那会儿了。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时的人脸上洋溢着言说不出的幸福之情。

    爷爷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的父亲最小,留在了爷爷身边,其余三个都参军去了。老大转业后留在了镇江;老二“抗美援朝”那会儿战死在朝鲜,连一根骨头也没有找回,甚至一直也没有确认身份,于是爷爷家的门口就连个烈属的牌牌也没有(这牌牌在小时我的眼里是极大的荣耀呢,记得那时村里有个孤独的老太太,他的两个儿子都牺牲了,成了五保户,每月可以补贴五个鸡蛋,馋得跟我同龄的孩子眼里直冒金星,恨自己家里没也挂上这个牌牌),只挂了个军属的牌牌;老三转业后留在济南。直到两位伯父去世,我跟他们见面的次数都很少,但他们却是我儿时的荣耀,也是爷爷、奶奶一直的牵挂。

    爷爷和奶奶都是慈善祥和的人,从来也不会跟人有什么过结,因此,即使这样一个很小的户门,还是赢得了村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一是缘于爷爷的厚道,二是爷爷有一把大伯特地捎来的宜兴大茶壶。那时的村里特穷,但整个村就跟一家人似的,谁家有什么事全村都主动来帮忙,这在今天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了,但那却是我亲眼所见。爷爷最宠我,我也最喜欢跟着爷爷。除了简单的吃穿用度,最大的工程就是盖屋抹墙,连那院落也是土坯垒成的,每到雨季,泥墙便成片倒塌。太阳一出,各家壮劳力都聚拢来,用模子制出一大片“基”(音译词,就是用泥土和着杂草制成,等晒干后就以可垒墙了)。青壮劳力努力做活的时候,爷爷就在不远处为他们烧水,然后添上两位伯父从城里带来的上好茶叶。干活的不一会就累了,便聚集到爷爷所在的树下,一边说着闲话,一边分享着冲淡了的茶水。也不知是这把宜兴壶有着特别的功效还是城市产的茶叶比农村的香,反正,人人都夸说爷爷弄出的茶水好喝,跟所有人家的都不一样。爷爷便乐滋滋地讲着这把茶壶的来历,说着这是什么什么茶。看到爷爷得意的神情和村人的高兴劲,我也在一旁直乐哈。

    爷爷焖茶有个特点,就是不把水烧开。燎壶里刚刚开始冒白泡泡,就将茶浸上,然后放到余火里慢慢煨。那时农村烧火主要用麦秸,火一呼便成灰烬,爷爷就利用它的余温保持着茶水的温度,等村人歇息下来,正好喝上不凉不热的茶水。

    这是爷爷留给我的最主要的印象,而这些印象更多地缘于我的感受,至于爷爷长得什么样子,虽经多次努力回顾,都没法重现。而爷爷也并没有留下那怕与他的相貌有一丝关联的东西,于是,我的记忆里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爷爷,但他慈祥的微笑是一直藏在我心里的。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对“死”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感觉人一死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而且,那时瞧送葬是一件很热闹的事情,也就觉得爷爷的死只不过是让人看一回热闹。其实,后来我明白了爷爷常说的那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爷爷走的那年,正好七十三岁。

    爷爷是随着一位伟人一起走的。至今我还记得他叹息时的神情。我不知他的叹息是为自己还是为伟人,还是其它的什么。后来才通过父亲了解了一些爷爷当时的心态,慢慢对爷爷的叹息有了一些感悟。因为那时唯成份论,村里的几个原先干过汉奸的每遇风浪便拉出来批斗,戴上高帽子游街,不断有大人、孩子尾随着瞧风景,爷爷却总是躲在家里,一脸的阴沉。爷爷的不解后来我慢慢理解了,爷爷经常咕哝的一句话是:“都是好好的同村人,为什么要批来斗去的呢?”

    也就在爷爷去世的那一天,天阴沉沉的,纤细的雨丝不时抽打在人们脸上。我看到奶奶第一次拄上了龙头拐杖。在当时那个寒伧的家里,这根光滑的拐杖显得特别耀眼。我知道,这是爷爷去世前两年,三伯从城里带来送给奶奶的,却成了奶奶的罕物,一直舍不得拿出来用,说是不用,却又一直横放在床头,不时摸索。有时,我觉得稀奇,趁奶奶不在,跟几个小伙伴偷偷拿出来瞅,一旦被奶奶发现,立马把我们轰走。她怕我们弄坏了那根拐杖呢,却又趁其他孩子不在的时候拿出来让我细细端详。隔壁的王婶就常开她的玩笑:“大娘,反正放在哪儿也是闲着,干么不拿出来用?”奶奶总是笑笑“身体硬朗着呢,用不上。”

    给爷爷送葬的那天,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那根龙头拐杖上。顺着拐杖,我看到奶奶身子颤抖着,一双小脚在极小的范围内来回转动,但却一滴泪也没掉下来。

    送走爷爷的第二天,奶奶大病一场,从此那根拐杖便再也没有离手。说来也奇,天地仿佛有感应似的,随着几位伟人的谢世,人祸又夹杂着天灾,几场暴雨接连而至,地震的风声也越传越紧。直到冬天,我和几个同龄的孩子仍被安置在“防震棚”里(所谓的“防震棚”就是在草垛里挖出几米宽的洞,足以容纳三两个人)。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我被一阵杂沓的脚步和慌乱的吵嚷惊醒,随着母亲高声呼叫我的名字,才强睁开困倦的双眼,穿上厚重的棉袄从“防震棚”爬出来。睡眼惺忪中看见父母亲搀扶着奶奶,后面跟着姐姐和哥哥。拐杖在奶奶的手里不停地颤动,奶奶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别吓着了娃儿,别吓着了娃儿。”后来听大人们说,那个晚上,地真的动了,人们以为地震发生了,惊惶失措地夜半跑出屋外。

    也就从那天开始,奶奶再也没拄过那根龙头拐杖。直到她去世,再也没离开过炕,自然也就用不上了,只是,却让家人把拐杖放在身边,不时抚摸一下。

    爷爷去世后一年,奶奶也走了。弥留之际,奶奶指着那把大茶壶,对围在身边的伯父和父亲说:“把它带上,你们的爹可舍不得它呢;把龙头拐杖也给我带上,我好撵你们的爹去。”

    不知不觉,爷爷、奶奶离世将近三十年了。每年春节,我都会回老家看看,在爷爷、奶奶的坟头烧上一抹纸钱。我不知道,长满蒿草的爷爷的家是不是还像他们生前的家一样不能遮风避雨,但我知道,有了那根龙头拐杖,奶奶一定追到他了。有他们相伴,天堂里的爷爷、奶奶心里一定都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