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锡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性爱录像带风波:感官180度最新章节!

    这里剩下小柯雷自己,他呆呆地仍坐在箩筐里,听着砸在筐顶上噼哩啪啦的雨滴声,看着面前玉琼弃了的那个箩筐,开始积起了水,柯雷屁股下湿起来,小柯雷这才也似猛醒一样,穿起裤头,拎着衣服,逃离了那刚才还作为小家家的箩筐,光着脊梁冲进雨中,往自己的大家跑去。

    刚才还紧密接触的两只箩筐,这会儿断开了,但仍相对着筐口,默默地淋浴在渐急的雨中……

    两天后,玉琼家突然搬走了。搬家前后,柯雷都没再见到玉琼。玉琼就像柯雷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连个声响儿都没留就消失了。

    玉琼家搬走当天,老袁家就把那小屋占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在饭桌上跟姐姐像自言自语唠叨起玉琼家搬家的事儿。柯雷听不大明白,但能听出母亲很气愤,原因是老怀搬家是上了老袁家的当,让老袁家给骗了。事情大概是这样:老袁家对老怀住的小屋垂诞已久。两家原本住在一个隔间里,这个隔间里一间大屋一间小屋。红楼里都是这种结构,有的是一大一小,有的一半一半。老袁家想把老怀家弄走,扩大自家的住房,便设了个圈套。在地包小市那里租了一间比老怀家小屋面积大出近两倍的平房。然后借口两处房子不在一起不便,想和老怀换换,你看你老怀五口人挤这么一间小屋,换换也宽敞宽敞。开始老怀并不感兴趣儿,觉着房子虽然大,却是平房,不如楼房住得暖和。看老怀不动心,鬼精灵的老袁婆子就作起了玉琼妈的工作,玉琼妈闲在家没事儿,老袁婆子拽着她去看了那房子。尔后,几乎天天诱劝玉琼妈,说住那平房的好处。玉琼妈先被说活了心,又在老袁婆子的架弄下囔唧自己的丈夫。老怀见老婆愿意换,也觉着孩子多屋子小,住这小屋的确憋屈,他亲自去看了看房子,再经玉琼妈多次囔唧下同意了。红楼的房子都是承租权,产权易主到北华厂后,北华厂的房产科只是来挨家收房费,老怀没文化,也没要看那平房的证明材料,就在老袁起草的一个简要的换房书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上了手印儿。

    待到搬去住了不到一个月,真正的房主来要房租钱,双方都明白了。原来这房子是别人家的,房主因为支援三线,全家都跟着去了,房子委托给亲戚代管,这亲戚并不缺房子住,就想租出去弄俩钱花。结果就让走街窜巷剃头的老袁撞见,说租下来开理发馆,先交了三个月的房租。没见理发开张营业,空闲了一个多月却搬进了住家,三个月到了,代管的房主来要房租,这才弄清是老袁家设下了骗局,诓老怀搬了出来。老怀弄清了真相,急忙回来找老袁交涉,老袁早躲出去到外县理发去了,老袁婆则拿出老怀按了手印儿的换房书说:“有书为证,铁板钉钉,不能反悔。”

    老怀说:“那房子不是你家的,是临时租来的,骗我和你家换?”

    老袁婆说:“哪个不是租的?这小屋你不也是租北华厂的吗?我家,还有全楼的住房都是租的。你租的房子换我租的房子是公平交易,怎么能说是骗?空口白牙!还是以书为据。”

    老怀气得发昏,险些晕倒。

    老袁家死赖着不还,老怀也无计可施,毕竟有字据在人手上,只能吃哑吧亏。老怀大病了一场。玉琼妈后悔不迭,那样一个温和的人,回来找老袁婆子大骂了一通。

    柯雷母亲是在路上遇见玉琼妈知道事情前后经过的。柯雷觉着玉琼一家怪可怜的,他由此恨起老袁家来。十年来,柯雷常想起玉琼,尤其是在箩筐里过家家的那一幕。

    每当柯雷到窗后过道和园中,特别是看到菜园中还有的那种竹筐时,就会陡然想起。心中还会浮想:玉琼,你现在在哪里?你长成了什么样啦?见了面是绝不会再和我那样过家家了。

    柯雷心中一阵怅然。

    园中有许多趣事儿,但在园中消磨时光最长的还是读书。一本《林海雪原》,唤起了柯雷看书的热望。但老马的藏书就那么有数的两本。一时无处去掏弄,像口渴却把人赶进了荒漠。

    好在不久老马又弄到了书源,他们单位承建友谊宫的维修,宫里有个封起来的图书室,劫后之余还存有一些可看的书籍,老马趁着粉刷图书室的机会,悄悄揣回了几书。有《矛盾文集》十卷本,有高尔基的《我的童年》,让柯雷也跟着实实惠惠地饱餐了一阵子。

    柯雷还用家里唯一的一本没了封皮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从三楼和柯雷年岁相仿的叫青玖的小子那儿,以换书看做开头,获得了《毁灭》、《铁流》、《破晓记》、《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书的阅读。

    青玖家在老马家上边的三楼住。青玖的父亲和老马一样也是个建筑公司的油工,俩人虽在一个公司,但不在一个施工队。前些年青玖父亲在他们施工队维修北方大厦的时候,因为抽烟随便扔烟头引发火灾烧了北方大厦一角,被判了十年徒刑蹲了笆篱子。青玖妈守不住活寡,暗中和男人来往,是红楼邻居们都知道的秘密。柯雷去青玖家借书还书,就见过那个住在柯雷同学苏国庆家那栋黄楼里的胖乎乎的中年男人,他在青玖家里很不外,笑容可掬,说着一口柯雷熟悉的山东话。柯雷从青玖嘴里知道,他是青玖父亲的老乡,青玖妈是此地人,青玖管他叫叔。青玖说他这个叔对他和他妈很好很照顾。知道青玖喜欢看小说,就想方设法给青玖掏弄了来看。柯雷看到的书,不少都是他弄来的。

    老马媳妇和青玖妈有点儿不对付。丈夫都是一个单位的,干着同样的工种,当老婆的好像就有一比。这种比的劲儿在老马媳妇这边特别大。青玖父亲没出事儿前,工资级别就比老马低一级,老马媳妇在青玖妈面前就自高一头地得意。青玖父亲出事儿后,老马媳妇有点儿幸灾乐祸,待到传出青玖妈搞男人,就更瞧不起青玖妈了。人前人后大哧哧地说青玖妈是贱货、破鞋!那神情和感觉她自己就是个贵妇,青玖妈是个下贱的窑姐儿。

    有一天,灿烂的日头照着,老马媳妇晒被褥,窗后过道横拉的绳子上搭满了,有两条孩子盖得小被子晾不下,就在紧贴她家窗户台边拉了一道绳子凉上了。

    过了一阵子,老马媳妇趴窗户上瞅瞅被子,发现窗台边的小被湿了一长溜儿。自己没往外泼水,哪来的水?她仰头往楼上看,见三楼青玖家的窗台上挂着一溜儿新洗的衣服,水滴正缓慢地滴下来,老马媳妇正往上瞧着,一串水珠落了下来,老马媳妇来不急躲闪,砸在了她的麻脸上。青玖妈在老马媳妇心里是个骚货,跟男人乱搞,身子不干净,对她很鄙夷。现在自家孩子的被子让这个骚货的洗衣水弄湿了,还滴到了自己的脸上,而且她看到那些衣服里还有女人的内裤,明显是青玖妈的。她顿时火冒三丈,觉着受了莫大的侮辱,骚货的脏水玷污了自己孩子的被,还脏了自己的脸,她跳到窗外,仰脖朝楼上破口大骂起来:

    “三楼的!你个千人入!万人骑的破鞋!你X贱!眼也瞎呀!看不见下面晾着被子嘛!”

    “大宝他妈!咋啦?这么骂人?”听见骂声,青玖妈伏窗探下头问。

    “咋啦?你眼瞎呀!晾衣服不看看下面的被子?你瞧瞧都给滴上脏水了。”

    “对不起呀!我没仔细往下看。不过这水不脏,这衣服我都是透清了水才晾的,晒晒干就好了。”青玖妈自知理亏,好言地解释。

    “不脏?身子都是脏的,衣服和水都干净不了,把被子都污染了。”

    “你咋这么说呢?你要嫌脏我给你拆洗拆洗。”

    “这么说咋的?你本来就是个乱搞的破鞋、骚货!我说屈你了吗?你给我拆洗?你还没恶心够我呀!你个贱货!”

    “你……”

    “我怎么的?你说!”

    “……”青玖妈退回窗里了。

    老马媳妇气更大了,她跳着脚儿,嗓门又提高了个八度,口中密集地像连珠炮似地喷射出“破鞋!贱货!骚货!贱X的玩艺儿!”

    楼上楼下许多家窗户都探出了人头。老马媳妇骂得更来劲儿了。可青玖妈再没露脸儿。老马媳妇一个人在那骂了半晌儿,嘴角都溢出了白沫儿,她突然觉着没意思起来。有人看着,她本想好好糟践糟践青玖妈,青玖这一不露脸儿,她感到像在澡塘子里泡澡儿,突然没了水,把自己的光身子裸露出来一样,有点儿窘,仿佛自己被展览似的。那些看的人大眼瞪小眼儿,没一个劝她:“拉倒吧!别骂了。”哪怕有一个,她也好借机收场呀!转动麻脸儿环顾了一圈儿也没人给她这个台阶儿,她又硬着头皮撑了半天,好在柯雷从外面回来,听见骂声趴窗户上把她劝了回去。

    青玖很孤僻,或许是喜欢沉浸在小说人物世界里的缘故。或许和他父亲的遗传也有关系。他父亲刑满出狱后,柯雷看他是个少言寡语的人。

    长大后,柯雷进厂工作了,青玖也工作了,借还书的来往也断了。

    书中的世界虽然能忘掉现实和打发寂寞,但柯雷不是那种喜欢虚伪地生活在小说里的人。他渴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交流,渴望朋友,渴望知己。生活际遇把他置于一个火热的工作生活环境,但实质上却是个人际关系冷漠的世界。这种场景和人际冷热不一的反差,让柯雷心情压抑。

    柯雷出徒了。

    开工资时,柯雷看到自己名字那一栏标明一级工,工资金额三十三元,在领印那一格里按上自己的戳印,接过工资员递过来的三十三元钱时,柯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喜悦的心情溢遍了全身,觉着身体轻盈起来,在领工资的师傅们中间升腾:我和你们一样啦!我出徒了!我也是技工啦!出徒晋技工,让柯雷感觉像小鸟飞离樊笼,虽然,他知道只是飞出了原来的小笼子,外面还罩着个大笼子,但这毕竟给灰暗抑郁的生活添了点儿亮色和希望。

    柯雷头一次领这么多钱,高兴地把钱数了又数。

    下班回家后,把出徒当了技工的喜悦带给了母亲,还是把钱一分不留全交了母亲。儿子熬出了徒,母亲也欢喜异常,不怕费事地现包了饺子为柯雷庆贺。

    松花江上的滨州铁路跨江铁桥南岸桥根下,座落着一幢机翼型的黄色建筑。站在高高的铁桥上看到它就像一架卧在停机坪上的飞机,气势宏伟。这是市青年宫。圆型宫门上悬挂的宫名,是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字体俊秀大气,给这座建筑增添了气韵。

    红彤彤的太阳油画一样挂在江北太阳岛江畔餐厅房顶,江面和两岸都沐浴在一片红光中时,柯雷已坐在了西侧三楼的大会议室里,上“革命故事员培训班”的课了。

    柯雷是在报纸上看到开办培训班消息的。主办者是省图书馆,借青年宫这个地方为开展图书宣传培训故事员。原以为能来三五十个人报名就不错了,结果来了二百多人。原定的在小教室上课只好移到大会议室里来了。参加学习的大部分是企业的青工。柯雷会心地一笑:他们的心思可能和我一样。

    培训时间共两周。头一周是授课。培训班组织领导工作的是个姓黎的女老师,年龄二十七八岁,她是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的亲传弟子。她和几位老师给学员们讲授了说故事的技巧和基本功,做了现场示范表演。

    第二周,是过开口关。所谓过开口关,即打破在人前表演的窘迫心理,每个学员到前面给大家说一段故事。对于那些没登过台的人,过这关挺难。柯雷在中学和工厂都是常登台表演的文艺骨干,对此只是个掌握新的表演形式而已。但柯雷并没敷衍了事对付过关。他不像别的学员准备一小段现成的故事或片断。他根据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按照故事的格式,创作了一篇故事。并且是第一个走到台上过开口关的学员,受到了老师的赞赏。

    这个真实故事发生在柯雷他们车间。

    半年前,车间加热炉换了燃料,燃煤变成了燃油。油泵房建在与车间一道之隔的铁路专用线旁,储油罐卧在地下,上面盖了个小房安装了油泵。火车将运载油的油罐车从大庆直接拉过来,用泵抽进储油罐。往车间里输送油的管道,是从挖砌的地沟里进入的。由于用做管道的焊管质量问题,管道常出现渗漏,地沟里积存了不少渗漏的油在里面。检修工和油泵站都是由动力车间负责的。进入地沟检修的入口,在车间东门外左侧墙根处。入口的盖子是水泥板的,很重。检修工图省事,自打开就没再盖上。

    就在柯雷参加青年宫故事培训班的头三天,地沟里着火了。

    火是从地沟的入口处烧起的,起火时间在下午两点钟左右。事后分析,起火原因是有人把烟头扔进了敞着口的地沟入口,地沟里由于渗漏,弥漫着易燃的油气成分。没掐灭的烟头丢进燃烧了起来。火顺着地沟燃烧漫延到储油罐就会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最先发现火情的是汪蒴。他在两炉子活之间的休息空档去厂卫生院开药,返回时走的是车间东门,他在离着东门口几十米远时,发现地沟入口冒出腾腾的烟火。汪蒴在部队时参加过火灾抗洪等抢险,对灾祸很敏感。他几个箭步冲到地沟口,只见里边已烧成了一团。他急了,两步穿进车间大门,冲离着刀具班的人大吼了一声:

    “地沟里着火啦!快喊人!”尔后扭身从墙边的防火用具架上拎起两只泡沫灭火桶,就奔向了地沟口。

    刀具班的人正在生产,在锤声轰鸣中,猛然听到门口冲进个人喊了一嗓子,并没听清喊什么。几个人中能腾出眼睛扭头的都扭过头看是咋回事?却见汪蒴拎着两只泡沫灭火桶冲出了车间大门,怎么回事?几个人面面相觑,班长郭根好愣了一会儿冲烧火工说:“你去看看咋回事儿?”烧火工放下炉勾子,快步来到门外一看,大吃一惊,蹦跳着返回来大叫:

    “不好啦!地沟里着火了啦!”

    郭根好一听:“停锤!快!去个人到办公室通知领导,剩下的,跟我操家伙。”

    烧火工跑着奔车间办公室,边跑还边向两边生产和待生产的各班扯脖子喊:

    “快!地沟里着火啦!”

    这边郭根好领着全班的人,每人操起一只灭火桶来到门外,地沟里火势熊熊,汪蒴已打空了一桶泡沫,拎着另一桶站在地沟入口处,躬腰往地沟里边喷射。

    几个人上来打开泡沫灭火桶一起喷射起来。地沟口的火被压下去了,但火已烧进了地沟里面,蔓延进去多少情况不明,情况危急,必须下到地沟里追踪灭火。地沟里很窄,又有管道悬在一侧半空,只能容纳一个人躬腰勉强通过。那是正常情况下,这会儿里面燃烧着油火,烟气中有毒气体已充塞了地沟空间,人进去非常危险。

    汪蒴冲后来的几个人喊了声:

    “好了!先别喷了,泡沫灭火器不多,别浪费了,得下去人往里面喷。”

    说着,他咚地一下跳进了地沟,一边往里边喷射泡沫,一边对上面的人说:

    “我用完一桶,你们给我递上一桶。”

    上面的人,见此情景也没说二话,就按着汪蒴的指挥做起来。

    这时,车间里的人都跑来了,邱明哲没在车间,去厂办公大楼开会去了。车间主任林铭楷现场指挥,他让维修班班长皮世德领着修理工速去油泵房关掉油泵,并在地沟那端守候,严防火势蔓延到储油罐。这边地沟口处,他一边安排人有序地给汪蒴传递泡沫灭火桶,一边又选出两个接替汪蒴的人,汪蒴已经扑到地沟里面,看不到人影了,只能听到呛得咳嗽声越来越小,传递泡沫灭火桶的人也已下到地沟里几个了。估摸着时间久了人要出危险,林铭楷张罗让人换下汪蒴,但汪蒴死活不让换。地沟里浓烟弥漫,下去的几个人都被呛得你一声我一声地咳嗽。

    这时,蓝正嘴上系着一条湿毛巾,手里还拿着一叠湿毛巾,从车间里跑过来,跳进地沟,给里边的人每人发了一条湿毛巾,然后对林铭楷说:

    “时间长了,人要熏出事的!我去换汪蒴。”没等林铭楷说什么,蓝正贴着地沟墙边就钻进去了。就在这时,里边有人喊:

    “汪蒴晕倒啦!”

    “快点把他抬出来!”

    进去的蓝正正好接替了汪蒴倒下的空档又压住了火势,身后的人将汪蒴连拉带托地弄出了地沟,林铭楷忙让一班副班长耿立昌和班里的人,将汪蒴抬上手推车送厂卫生院急救。

    地沟里边的蓝正,因为口鼻捂上了湿毛巾,又是刚下去,灭火的劲头要比刚才汪蒴猛多了,一阵猛喷猛扫,火势被压住,几桶泡沫灭火剂连续地喷射下去,火终于扑灭了。

    这一天,柯雷是夜班,下午三点多钟来到车间时,火已扑灭,检查地沟的善后扫尾都已完成。见夜班的工人来了,白班的人都向他们大谈特谈着火的事。柯雷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也知道了汪蒴的英勇行为。

    把汪蒴送到厂卫生院,一番输氧急救苏醒了过来,又进行输液。耿立昌将去的人留下一个守候着汪蒴,他和其他人回到了车间。洗涮完手和脸,换了工作服再返回卫生院,准备将输完液的汪蒴送回家。

    柯雷想到应该去看望一下汪蒴。不论是同班,还是团支部,都应该。柯雷上个月担任了新组建的车间团支部宣传委员。团支部书记依然是于顺松,组织委员是高小兵,这是邱明哲确立的人选,然后召开团员会议搞等额选举后,经厂团委批准的。

    柯雷跟夜班带班的班长周忠权请了个假,说去厂卫生院看看汪蒴,再帮耿师傅一起把汪蒴送回家。周忠权没表示异议,点头说:你去吧!柯雷想到应该跟于顺松说一声,他是团支书呀!柯雷跟于顺松一提,于顺松一反平时的肉乎乎的迟顿:“对!咱团支部得去关照一下!”

    “于师傅!你看是不是以咱团支部的名义宣传宣传汪蒴这勇敢的行为呀!”

    “对!你是宣传委员,你就办办这事儿。黑板报,厂广播站投稿,好好宣传宣传,这也是咱团支部的光荣啊!”

    柯雷跟于顺松说叫上高小兵一块去吧!可车间里找了个遍,没见到高小兵的影儿。

    柯雷、于顺松、耿立昌,还有白班的司锤宋玉花,自报奋勇要去。她的性格像男人,爱打乒乓球和篮球,跟人说话都是大大咧咧,人都称她假小子。四个人正要动身,周忠权说:我去卫生院看一眼就回来。

    几个人来到厂卫生院,只候了一会儿,汪蒴就输完液了。说要把他送回家去,汪蒴还撑硬地说不用,我自己能回去,可他从床上下来站那直打晃。

    “行啦!你就别逞能了。”柯雷和耿立昌一边一只胳膊,把汪蒴搀扶出了卫生院,又让他坐上了车间的那辆带斗的推车。周忠权说了几句抚慰的话后返回车间去了,宋玉花仍然热情不减地跟着一起往家里送汪蒴。

    汪蒴家只剩他和小妹俩个人了。父母年纪不大就过世了,撇下兄妹俩相依为命。父亲死时,汪蒴还在部队,父亲是区里的一个干部,先是受到批斗,后来得了癌症。汪蒴母亲是先病故的。剩了当时上六年级的小妹汪贞没人照顾,本想在部队好好干一番的汪蒴,提前复员回来了。

    见自己哥哥让单位的人给搀回家,汪贞吓坏了,她哭着扑上来抓着汪蒴的手,叫着:

    “哥哥!哥哥!你这是怎么了?”

    “小妹妹别怕!你哥哥没事儿。”柯雷边冲汪贞安慰地说着,一边把汪蒴搀到了床边坐下。

    “我没事儿,你哭啥呀……”汪蒴声音还有点儿软。

    “快!小妹妹,给你哥找身干净衣服来。”

    柯雷看汪蒴还穿着那身扑火时穿的工作服,上面满是油腻烟灰,张罗着帮他换了下来。

    耿立昌跟汪贞简单说了她哥哥是因为救火被烟熏倒了,安慰她别怕。汪贞这才安静了下来。

    安排汪蒴躺下休息,已是傍晚五点了,几个人退了出来。临走,于顺松转达了主任林铭楷的话,说在家好好休息,恢复好了再上班。耿立昌看兄妹俩还没人给弄饭吃,说留下来要给做饭,宋玉花笑哈哈地打趣说:“耿师傅,你会做吗?还是我给做吧!你给我打下手,咋样?”

    “这你还别叫这个号,我溜炒烹炸啥都会!”耿立昌咧个大嘴巴,半真半假地说。

    柯雷还得回去干活,耽搁久了,周忠权该有想法了,就和于顺松先走了。

    俩人走下三楼,在楼门口碰上了三班的徒工许文波。许文波中等个头,皮肤很白,一双小眼凹陷在眼窝里。他平时闲话很少,对谁都不卑不亢。似乎书看得很多,一旦说起活来,透出与一般青年不同的独立见解。他跟汪蒴很投缘。

    许文波身后是邱明哲和工会主席潘洪祥。工代会在前不久改称了工会,主席还是潘洪祥的。后面则跟了一大帮上白班的年轻人。里边仍没有高小兵的身影。

    许文波是领道的。其他人都是头一次来汪蒴家。

    邱明哲看见于顺松和柯雷从楼上下来,笑亮了他那两只炯炯的眼睛说:

    “哈!你们团支部比我们先一步啊!好!应该!应该!我开会刚回来,好!表现的都不错。”

    说到这他冲柯雷说:“小柯啊!你这宣传委员要好好宣传宣传这场救火中的事迹。”

    柯雷嘴上应诺着,心里却想着怎么不说说对汪蒴如何宣传宣传?莫非是因为汪蒴跟高小兵有矛盾了,影响了你对汪蒴的看法?

    走出汪蒴家那栋楼,柯雷心里思忖着想跟身旁的于顺松说高小兵应该来看看的话。看到于顺松一付呆闷不想说什么的样子,到嘴边儿的话又咽回去了。

    高小兵显然是有意地躲开了。高小兵和汪蒴有别扭,柯雷早就看出来了。高小兵能说会道,汪蒴也是夸夸其谈,一个是红代会主席出身,一个是部队的优秀战士。两个人的气势都咄咄逼人。汪蒴没来之前,表面上看没有哪个年轻的有能与高小兵匹敌的气势,虽说柯雷完全有与之匹敌的资质,车间政治宣传和工厂文艺宣传的骨干,且技术上也是年轻人中的领先者,但柯雷是个老实忠厚不事张扬的人,构不成对高小兵的威胁。而汪蒴作为复员兵,戴着解放军这个当今最耀眼的政治光环,来到车间后,仍以在部队时的思想行为方式出现,思想敏锐,不畏权势,耿言无忌,少赡前顾后和隐忍唯诺。汪蒴不趋炎附势随大流,有自己的见解,不为领导和某些人的意志所左右。这不仅使高小兵觉得有了敌手的威胁,也让车间里的习惯势力,尤其是邱哲明也不舒服,甚至有如芒在背之感。这些年来,三车间还没有哪个人敢这样特立独行,逆势而动。邱明哲也感到不顺溜的是,这之前只有蓝正的师傅迟维善算是个让邱明哲觉着别棱的,但迟维善只是为人正直,虽然也敢说敢顶,不像汪蒴这样不仅敢说,且在公开的场合带着时兴的理论色彩,其观点和想法有思想理论观点做支撑。这就比迟维善的就事论事和心里较劲的威胁性大多了。

    迟维善与邱明哲对立的结果,是以迟维善的徒弟蓝正少长了该长的一级工资为代价,和迟维善调走而告结束的。

    这会儿汪蒴还没和邱明哲直接对立起来,汪蒴对邱明哲权威构成不和谐音,还只是邱明哲的初察和感受。老奸巨滑的邱明哲不动声色,他在观察,他看见高小兵已经与汪蒴交上火了。邱明哲大喜过望,他把这纳为他扫清自己权势道路障碍战略之战的前端战役,他静观情势,待势以发。

    高小兵与汪蒴接火的表现,柯雷察觉到了。团支部新组建后,汪蒴以全票被团员推选为第一团小组组长。在团里开会,汪蒴和高小兵的意见总是相反,汪蒴常得到团员们的赞同。这让比汪蒴早入厂又是团支部组织委员的高小兵很没面子很光火。渐渐的从意见之争,扩展到了在平时的接触中也较上了劲儿。先是在一些活动如打篮球、打扑克中不合伙,后来干脆有你在我就不参加或退出。接下来就有了对俩人矛盾的议论,从中还夹着不知从谁嘴里说出来的对俩人都有的贬低甚至攻击。这样就加重了俩人的隔阂,终于水火不相容起来,团员之间知道,青年之间知道,全车间也都知道了。

    故事员培训班结束了,开始热热闹闹的二百人,最后沉淀下来几个骨干分子。

    柯雷以上佳的表现成为这些骨干中的一个,被聘为省图书馆业余图书宣传故事员。培训班结束后,受聘故事员第一次活动,黎老师就给故事员们交了任务:在新近公开出版发行的小说中选取片断改编成故事,进行宣讲,以扩大小说在读者中的影响。黎老师捧出了一罗新书,有长篇小说《高玉宝》、《征途》,余下的多是短篇小说集。手快的先抢走了厚本的长篇小说,柯雷拿到了一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封面蓝天白云和绿色草原上有一个拿着套马杆放牧的骑马青年,书名叫《边疆新人》。

    柯雷流览了整本书中的每一篇,最后选中了用做书名的那篇同名小说。说的是一位北京下乡知识青年在内蒙边疆扎根草原的故事。柯雷把它改成了一篇能口头表演的故事。按黎老师和图书馆社科部领导的要求,做了一次试讲。连柯雷在内,通过了三个人的改编和表演。另两人一个是木器厂的岑文,他改编的是长篇小说《征途》中知识青年金讯华与阶级敌人张山博斗的片断。一个是电影机械厂的肖芳,她改编的是短篇小说《海的女儿》。

    为了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尤其是文化不发达的农村文化阵地,全省各地市县以下的公社和大队都建有图书室,图书室配有图书员和故事员。省图书馆对这些图书室和图书员故事员负责指导。培训聘任了柯雷、岑文、肖芳他们这些故事员,就是为了对农村基层的图书宣传和故事员,起到一个带动和指导作用。

    八月三十日,是柯雷难忘的日子。省图书馆决定由杨副馆长带队,有社科部两名工作人员,由黎老师率领柯雷、岑文、肖芳参加的一行人,到嫩江地区推动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和发展,同去的故事员进行巡回表演。

    一行人乘坐231次列车奔向嫩江地区之行第一站——讷河。

    这是柯雷五岁时从山东老家来东北乘海船到大连,从大连乘火车到本市后,十九年里第二次坐火车出远门。第一次因为小没有什么印象。这次对柯雷来说是全新的感受。当列车行驶在松嫩平原那广袤的绿色旷野上时,看着远处大地上的风景和近处急剧近来又快速退去的景物,从烟熏火燎单调乏味压抑的车间走出来的柯雷,心中荡漾着从狭小空间步入省里这个大“社会”和这眼前的广阔时空的喜悦与激动。

    柯雷还不满二十周岁,只不过是个大孩子。坐在车窗旁观赏着原野上的风景,在悠然和轻松中,有一丝儿庆幸。当黎老师跟他说要借他出来参加这次活动时,柯雷非常兴奋,有点儿像小孩听到家里的大人说要带他出远门一样高兴,对远处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同时他又有点儿沮丧,因为以邱明哲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年轻人要踏踏实实地立足车间岗位老实干活”的说法,是不会放柯雷出来的。车间里干活烟熏火燎、汗流浃背,出来说故事耍嘴皮子游山逛水!这倒也不是柯雷凭空想出来的。柯雷参加工厂文艺宣传队春节期间的排练演出,前后一个多月,柯雷都不敢一去就没影了,隔三差五要回到车间瞅瞅,以防给人造成脱离群众,心长毛了想飞的印象。但即使柯雷这样诚恐诚惶地小心翼翼,也不能释然。每当柯雷穿着自己的衣服回到车间时,那些老家伙和带长挂衔的都不是好眼神儿liao 他。柯雷明确地读出那里边眼气妒恨的毒光,时常的还会甩过来一两句揶揄的话:

    “嘿!穿干净的,挺神气啊!”

    “离远点!别崩上氧化皮油星子,把你这漂亮衣服弄坏喽!”

    也是,瞅瞅穿着油渍麻花的工作服,满脸油汗珠子干活的人,再看着自己穿着整齐,觉着人家在出大力流大汗,自个儿却在游手好闲,立刻有点儿灰溜溜的矮人三分之感。忠厚的柯雷想:自己出来,班里毕竟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个人,就有人少了份悠闲的机会,像班长啊掌钳的啊,就要多伸点儿手。

    在工厂演出,他们不好说什么。这却是跟工厂不搭边儿的事,邱明哲怎么会同意呢?也许这事儿挂了“省里”的边儿,是上层建筑意识型态的“大事”儿,黎老师又是找的厂党委宣传部部长借的人,人家跟邱明哲说不上话。宣传部长跟党支部书记说事儿,好像没有说“不”的,除非这人脑袋进水了,没政治头脑。

    邱明哲让人把柯雷叫到办公室告诉说:“省图书馆借你去搞故事演讲,党委宣传部的林部长跟我说了,我得支持啊!没想到,你还会说故事。好!这也是好事儿,也算是咱车间和工厂的光荣,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嘛!去了好好说。明天你就去省图书馆报到吧!”

    没想到邱明哲能同意!意外的惊喜让柯雷有种从笼中放飞的小鸟儿之感。下班回家的路上,像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又蹦又跳,回到家先就抑不住兴奋,告诉了母亲。母亲听说是参加省里的活动,也乐得合不拢嘴儿,觉得儿子有了出息。忙忙乎乎地给儿子准备出远门带的东西。这是母亲第二次为柯雷准备出远门了。第一次是四年前,给柯雷准备下乡的东西。但这次与上次不同,是临时出门,不是不回来了。也像人家那些当干部的出“公差”,我儿子也能出差了。所以,母亲准备东西都是高兴的。

    隆隆前行的火车虽然把柯雷带向他憧憬的未知的远方,让他心儿兴奋地跳跃。但心儿还不时飞回车间,甚或干脆还留在那烟火的世界没有出来。就像每次从厂文艺宣传队回到车间感受到的虚妄不踏实一样,这会儿人投身到别样环境中了,但心儿还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绷得忐忑不已。

    柯雷耳边在轰鸣着车轮与钢轨碰撞出的声音之上,还飘着邱明哲那句话:“我得支持啊!”

    柯雷觉着这句话言不由衷。他知道邱明哲明镜儿地会想:你柯雷不接触人家,人家会找你?你不跟人家提供工厂的上下情况,这事儿能让宣传部长找到我?我认识图书馆的谁呀?跟我毫无干系?

    对这言不由衷的体察,让柯雷心底潜埋着一丝忧郁,使他虽在快乐之行中,却笑得不开心,乐得不兴奋。他甚至不能暂时的去忘我,依他的性格,他不会那样不知愁?自己只是个偶然飘起来的风筝,线头还在邱明哲手中,即使他不拽,自己也得落回车间。回去后不知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弥补这又一次的“游手好闲”。

    随着此次活动的展开、受到的接待、热烈隆重的场面,尤其是说故事在观众中获得的反响和尊敬,这些从未经历过的待遇和快乐,不仅没有使柯雷忘我,反而加剧了这种忧郁心理。

    9月4日上午九时五十五分,列车到达了讷河县火车站,县革委会来人来车接柯雷他们住进了县革委会招待所。休息了大半天,下午四点多钟,县文化科设宴接风,因为是省里下来的人,接待的规格很高,不仅文化科长和宣传部长作陪,县革委主任也出席了宴会。

    这是此行的第一桌宴席,也是柯雷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酒菜。席间受到的礼让和尊敬,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柯雷也被一视同仁地对待,让没见过世面的柯雷受宠若惊。刚入席时,柯雷的手都不知放哪好,席间也不好意思动筷夹菜,看见黎老师动了或身边的岑文动了,自己才敢动。后来,他观察到杨馆长、黎老师从容自如稳稳当当,心中很羡慕,便也暗自学他们的样。

    第二天上午和下午,柯雷他们参加了县图书馆举办的全县农村图书员会议。晚上七点钟,在县评剧院剧场,举行故事会,由柯雷和岑文说故事。县里的群众听说是省城来的故事演员说书,都想看个热闹,三一群俩一伙蜂拥而至,原本怕秩序不好,由县公安局的民警把门收票,开始还排队依次入门,到接近演出时,人流密密匝匝地挤上来,有票的挤,没有票的也往上挤。民警也把不住。组织者一看怕挤坏了人,没想到人们对一场故事会如此热情,估计不足,在县评剧院这小剧场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观众的愿望。于是,临时决定将演出场地改在了县中学的操场上。这一下子,好像全县的人都来了,偌大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柯雷估摸着能有上万人。在四四方方的领操台上,柯雷和岑文表演了此行的第一场故事。

    人多热情高涨,演员也情绪昂扬。柯雷和岑文表演的都非常成功,操场上的观众完全被他俩的故事所吸引,说到紧张处雅雀无声,说到逗人处开怀地哄笑。这种场面,让柯雷感到从没有过的体验,简直有点儿叱咤风去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次表演并不都是这样的场面。表演故事次数最多的是第二站的拜泉县,除在县电影院表演一场,观众有几百人之外,其他几次,都是深入到公社、大队和田间地头。

    在拜泉县自强公社中强二队,柯雷在地里的垅沟上,为一个老农民表演故事。这种给一个人说故事的感觉和给众多人说故事不一样,表演效果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反射,演员很尴尬别扭。这如同演员说的:不怕演出,因为人多有情绪,演员都是人来疯,就怕领导审查节目,领导小脸一板正襟危坐,演员的表演如同对牛弹琴,弄得演员没了自信。

    但这种一对一的表演,从心理素质到表演能力,对柯雷都是一种锻炼提高。

    离开拜泉,在杨馆长的率领下,一行人又去了克山、富裕和齐齐哈尔,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情周到的接待,贵宾一样的待遇,让第一次出远门的柯雷就享受到了,与柯雷在工厂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经历之后,却现实地意识到这对于自己是临时的短暂的,不属于自己。所以,柯雷特别羡慕真正拥有这种生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但深知自己跳不出那恶劣的境遇,于是,眼前这舒心的待遇就失去了光彩,反使柯雷的心境抑郁起来。随着此行的结束,开始踏上归途,在怅惘中,柯雷一边品味刚刚过去的经历,一边心底里涌起对就要回到的境地的厌烦和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