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漫步只能漫步

北路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北路牛文集最新章节!

    王字不可轻说

    封土大冢孔子墓前,石碑上刻有一行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讲解员在这儿总是大造声势:你们看这是个什么字?远看是干,近看是王。据说是康熙帝来孔陵的时候,因为看到王字便不拜,还是写过桃花扇的孔尚任懂帝王心态,一朝不容二王,想出个变通法子,将这行字拿布蒙起来,才圆了过场。以后,修了道石栏,挡了王字下面一横,形成当前这种局面。这样的政治几近玩笑,只能供游览者姑妄听之。不过,也道出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有能耐的有贡献的便需封官做官,这才是对他的认可,他的能耐越大,贡献越大,官也应当越大,直至像孔夫子带了一班学生做学问,到后来自己也不晓得竟做了并无实际内容的文宣王。史称康熙帝胸才大略,似乎出现了可以上比“三代”的清明政治。康熙本人也以史无前例的礼仪来孔庙向道统的代表人物“尊崇至圣”向社会公开承认道统的高度,一朝容纳了“二王”,以此拢络广大知识分子。这项祭典活动便是实现“道”“治”二统合一的标志,所以孔尚任说,这是“祖庙增辉”而孔庙解说员也把这一景当成保留节目,只不过将它俗化了。

    孔子本来是个思想家,教育家,有点类似西方的亚里斯多德的角色。他做为儒学的祖师爷,做为道统的像征已经是很高的身份了,称之为万世师表,但中国人有自己的理解,老师是传统笑话里经常取笑的对像,打开笑林广记一看就知道,先生那是百姓嘲笑的对象。孔子做了老师总觉有点委屈,生前委屈,死后不能再委屈,于是他的级别越来越高,直至头上生出帝王气象。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让人们崇敬得起来。

    难怪农民起义首领都想当皇帝。难怪不管孔林孔庙还是孔府都保留了那么多帝王的踪迹。据说,孔林有三怪,三怪之一是林子里没有乌鸦,孔子其人是有教无类,不会将这一生物驱逐出教育范围的,那么它的被羞被逐一定是出于王者的森严等级。

    生于圣地则为龙凤

    孔庙因为是帝王级别,以龙凤命名不但不为谋逆,反成了孔府的重要特色,比如大成殿的前后都有盘龙柱,甚至将天下龙的总数都雕在八面柱上,比如后寝宫的牌位上,凤凰招展。生前是穷教师、穷师母,死后享受到人间最高礼遇。就连庙中庭院两棵奇形怪状的树也被冠以龙凤之名,成为一对,成为一景。

    龙树是因树皮多皱结结巴巴,有点像鱼鳞,因而也就像传说中的龙鳞,那些枝干自然也容易生出龙头龙爪一类来配合“旋纹屈蟠金铁骨,苍鳞怒茁虬龙枝”而凤凰树却是一株已经枯干的树,枯干的树才可能显出头小身大的体形,才能像一只大鸟,再加上它侧斜了身体一个回眸,使英姿栩栩如生,似乎还有一俏啸,当然是深沉的老凤声了。一雄壮一娇美,相得益彰。于是,两个植物摇身一变现出动物形,而且是动物世界里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动物。此物只应天上有。

    这是站在竖立龙凤树牌子的地方观摩出的效果。我换一角度,它们马上失去了那种图腾的造形。它们不是别的,只是因为生在孔庙之中,占了地利,才高贵华美起来。如同生在北京就带了北京户口似的,许多生物动物也往往是落地何处便定了三分命。比如生在大城市的孩子落地便有了大都市户口,便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用比乡下的孩子考分低的成绩入学。等等,如同传说中讲的,两个生辰八字完全一样的人,一个坐了天下一个却沦为花子,问算命先生,原因是后者落地的时候落在土上的原故。

    这两棵树也不例外,它们要生在荒郊野地,那棵枯树早已被伐去当柴烧了。即使那棵有龙鳞的树赶上大炼钢铁的年代,也难免熔炉火正红,投身大跃进。但在孔庙就成了珍奇动物。

    尚能饭,确已龙钟

    走进孔庙,犹如投身进浓郁的历史的阴影中,一种苍老感笼罩了你。脚下是老砖老的没有棱角,披了一层又一层浓绿的苍苔,眼前是一只只老得没有了眉目的石黾,叫了个怪怪的龙名,背上驼着一座座字迹驳斑的青石碑,卧在一座座亭子里,亭子里卧满了,便随遇而安,别看随便,大有来历“断碑犹是汉文章”然后便是一间间宽广对称平稳而忍耐的殿阁门庑,油漆不断重复着一个主旋律,在新鲜和陈旧之间加以区别,它们的结构风格也在重复一个格调,都是飞檐斗拱大屋顶,也幸亏有这飞势灵动,才使它们耐得住如此沉闷。抬头是一棵比一棵龙钟老态的树,树俞老愈显得不可动摇,愈显得胸有城府“老桧曾沾周雨露”言下之意,眼前些微事何足道?树上盘旋着各种鸟叫声,也是格外遒劲,深沉着绝不是玩儿出的深沉。尤其是白鹭,它们在这枝间踯躅,竟然也失去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和朝气。就连树下的一滩滩鸟粪也不类其他地方的鸟粪那么轻巧,而是沉郁不化,积累成痼的色块。

    这是修行养道的环境,但道统的道不是养道的道,而是入世治国平天下的道,是黄河文化的理想境界,当它有“从道不从君”的自尊,敢于对前来致祭的汉章帝说:不是孔庙因你来而荣耀,而是你来拜师增加了圣德的时候,它还是有道统的真传,有士的傲气的,也就是说它还不老,还有血气。而当孔尚任说康熙帝来使“祖庙增辉”的时候,道统已经老了,气焰已低,印堂发暗。

    能不发暗么?这样低矮的大屋顶上复盖了千年的风霜,不管如何高档的万世师表也是教师,教师需要的是眼明,看得见新的曙光,才能授业解惑不误人,而当连皇帝或太后都在祖制的阴影下修建了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中南海的海晏堂等新建筑呼吸新鲜海洋性气息的时候,孔庙依然故我,它便难免不衰微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儒林外史已经成史。

    五四时代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终于在黄瓦大厚砖的缝隙中消逝了,而孔庙的祭祀活动在旅游观光中变得越来越仿古,越来越使孔庙有了庙的意味。庙的老足可以抵过许多的过眼霞云。

    如果说祭祀音乐只能是有时而做的话,那么这种阴郁的老人气氛却是时时扑面,它也是一种音乐的节奏,你在其中行走,脚步自然会放慢。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让你的脚步慢下来。因为老者虽然深谋熟虑,却总是步履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