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成就了赵丽华们

抱膝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抱膝吟文集最新章节!

    几天不上网,每次上网都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这不是上得网了,就看到一些网站关于“口水诗人”赵丽华的帖子,而网友对诗的热情高涨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诗坛寂寞已久,似乎借赵丽华而掀起了全民写诗运动。不过再细看,仿写之作极尽讽刺之能事,那些杂论更是口诛笔伐。赵丽华罪莫大焉。

    赶紧拜读赵的大作,这一读才知道赵丽华实在是够冤枉的。人家不过是把“口水”发挥到极致,而这一类的诗作在一些大名鼎鼎的文学杂志里早已是司空见惯了。俺就不断地拜读过这类大作,还常常觉得自己的鉴赏力不够呢!人家国家级的杂志都登了,还能不好?是的,唯名家是举之风,刮的这些“腕儿”不辨东西,也不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所以不知道是江郎才尽还是准备开创诗歌新纪元,就把自己那些鸡零狗碎家长里短的“侄子”“外甥”甚至吃饭出恭睡觉都拿来入诗。

    鲁迅先生曾经在未有天才之前,说要爱护那些未成为天才的孩子们,有这样一句话:“其实即使天才,在生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不妨套用一下,我们有些批评家做得恰恰是名家的哪怕是口水也是好诗的事情。他们追捧在名家的身后,等着人家的“大作”在用生花之笔极尽溢美之能来换稿费。名家继续名家,捧名家的腰包鼓鼓,也成了名家。杂志也在名家那里找到了卖点。那些会议奖项因为有了赵丽华们也升了格。虽然对赵丽华孤陋寡闻,未能拜读她成名前的大作,但我决不相信赵丽华的第一首诗是如此“口水”

    有人入诗就有人叫好有人发表甚至还有在名胜地搞些学术会议,为赵丽华们寻找理论根据,让这不入流的诗有了现实主义的高度甚至直逼象征主义结构主义意识流,总之微言大义。说高深的似乎自己也高深了许多,诗歌是小众们的事情,民众又算得了什么?无独有偶,那些皇帝起居注之类的,那些史料贩卖般的所谓文化散文都因为是名家不仅仅有了卖点,也有了堂而皇之的理论依据。

    这让我想起了笑林广记中的一则笑话,说的是某个学馆先生为了巩固自己的学馆,让学生的“束修”不断,每赞学生聪明。东家不信,就当面对课。师说“蟹”生对“伞”并赞不绝口。东家大惑。学馆先生便说,蟹“横行”伞“独立”当是大妙。东家又说,这一回得出两个字的,师说“割稻”生对“行房”东家看儿子如此不堪,大怒。学馆先生便说,我出“割稻”乃积谷防饥,他对“行房”乃养儿防老。看看人家塾师,目的明确,行动积极,效果显著,保住了饭碗,说不定还加了薪呢。

    只是不过这日后,若是这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诗人,觉得诗歌不过如此而已,甚至也有自己的博客,被那些用不着他爹那点学费的网友看到了,也口诛笔伐起来,他会不会找当初的学馆先生要钱去。而当初夸着聪明,赞着好诗的“学馆先生”们还会不会在忙着数钱的日理万机里来为自己的学生辩护?再来为他们唱赞美诗?

    2006年9月28日晨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