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思考和辨证

布衣文侯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布衣文侯文集最新章节!

    一、总论:迅速成长的网络文学挑战传统文学定义,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其性质有待界定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网民”总数已经突破一亿,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样。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和各种文学样式数量也不断增加,其至今无法准确界定和依然在迅猛发展且无法预料前景的特征,已经成为完全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这些所谓的网络文学的受欢迎程度,竟将以往高高在上、故做深沉、扭捏作态的传统文学远远抛在身后,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也让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定义,产生质疑。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里一直没有文学这个概念。论语?先进有“文学子游、子夏”之语,是指擅长文字并且博学。而汉书?武帝纪说:“选豪俊,讲文学。”文学一词是指文献典籍。此外,文学亦是官名。文学作为科目,则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直到宋时,文学才和国子学、玄学和史学并称为“四学”到了近现代,文学被确定为: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这个定义表明文学似乎只是一个工具;又有人认为:文学是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是一种在媒介中传输语言、生成形象和唤起感情,以便使现实矛盾获得象征性调达的艺术。文学又成为一种文字的修辞。还有人认为,文学的定义和价值须由读者决定。文学是读者所认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这种文学定义又使之成为了一种被认可的文化形式,而摒弃了作者本身对社会的认同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那么,当文字和语言的基本条件不符合以上标准时,是否就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学呢?如今的网络文学就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出了这么一个难题。这些由商业软件、共享软件、自由软件这样一些概念引发的联想,用技术的支持造就的网络文学,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甚至跨越形式,正在并继续颠覆我们以往的传统经验和认知,我们该如何界定这个“四不象”?

    二、总纲:

    1、一般意义上对两种文学表达和传播方式上的指认

    传统文学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上的定义很多,一般来说,传统文学通过媒介传达作者艺术化的教化意图并表达自我情感,形式多由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体裁构成,其传播方式多为纸质媒介或者直接由语言组成,为单向传播,体裁和形式相对固定,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写作公式,比如小说的写作手法就一定要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此外,因特定的公式要求,传统文学还要求在具象的世界里抽象出更加凝练的部分,于是,文学作品基本上都附加了教化社会、激励社会的责任,并且始终自以为文学的目的是指向人生的严肃性和道德的规范化,指向是非正误的规范化。同时,传统文学对语言和文字的要求也是规范化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要打破读者感知的麻木不仁状态,就采用了陌生化手法,即有组织地违反日常语言的惯例,从而以增加感受的难度的方式唤醒读者,因此就出现了几乎和日常用语很不同的所谓“书面语言”在行文时,传统文学以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的塑造为核心进行语言组织,谋篇布局成为几乎所有传统文学体裁的焦点;

    而网络文学则是建立在英特网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技术的无限扩张,结合并采纳了现代文化传播几乎所有手段,进行表达和自我张扬的一种文化形式,除传承了传统文学所有表达形式和体裁外,还在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不断派生诸如博客、flash(动画软件)、bbs等无法界定的文学表达形式和体裁,其部分传播方式则是互动的,表达方式则不受体裁约束,信笔由缰。从作者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学是平民话语权表达的形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众化,给了几乎所有人表达自己意愿和空间的机会,并且有可能直接和一位乃至多位读者进行点对点交流的机会。平民话语权只有在这里,才可能有机会同高高在上、故作姿态的作家话语权并行;从传统文学理论的角度看,网络文学从来就没有那些所谓典型、意境等形而上的束缚,从来没有所谓体裁、格式的束缚,也从来没有所谓规范性语言的束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形式的扩张依然没有尽头,随着技术进步,还在不断出现新的表达和传播形式。

    2、多元和宽容的社会对新兴文学形式的认同和疑惑

    对文学的理解铁定受到一个时代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鼓励,文学形式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产物。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莫不带有本身的时代印记,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特征有强烈的血缘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加多元,过去那些拖沓冗长、不着边际、高高在上,和当今生活毫无关联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冷落,开始边缘化,不再受到欢迎,于是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从出生之日起,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生长程序成长,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其影响力随着网络宽带的日益普及迅速扩大,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目前用“搜搜网”搜索引擎在全球中文排行榜查询,除了门户网站和其他大型综合网站自有的文学分站外,与文学相关的网站就有616个,其中著名的有清韵书院、红袖添香、新语丝、黄金书屋、亦凡书库等数百家。这些多数还是用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进行创作的文学网站,本身具备比较多的传统文学传承,如果加上具备独一无二网络特征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网站,这个数量就惊人了。而这些很难界定的网络文学也开始得到几乎所有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正视和认同。据“新浪网”老徐的博客中显示,到2006年3月,其阅读点击率已经高达1800万次以上,这是当今任何作家及其作品无法企及的阅读数量。而这个博客拥有者仅仅是一名并非专业作家的演员徐静蕾,而她借助的博客这个形式,恰恰也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部分。难怪有人惊呼:全民作家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这个汹涌大潮,我们的文学理论家措手不及,我们的出版编辑无所适从,我们的读者也有些茫然,人们开始质疑: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立论,是信息存储构成了人类历史,是信息传递组成了人类社会。那么,依附在历史和社会中的文学,在网络的时代里又应该如何存在和界定?什么才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呢?这些由声光电甚至是剪贴、对话构成的奇特样式,属于文学吗?如果不属于那又是什么?

    3、网络文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

    根据网络文学的跳跃式发展脉络,网络文学已经具备现代社会新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学是生命的倾诉,文学始于交流,那么,从交流的角度看,人类的信息传播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单一的权威发布源负责传播,而大众被动地接收;第二阶段是由多种媒体发布,受众可以选择接收;第三阶段则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通过公共系统实现实时交流,使每一个读者都成为潜在的交流对象,也在根本上改变着人际交流的概念。汪小熙因特网与文学研究认为:“超文本小说、交互小说等网上文学体裁的着眼点在于读者、观众的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过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过去,作者就是上帝,而读者只能享受有限的、变相的自由,如今,读者纷纷解脱了束缚,开始享受泛文化意义上的‘交互性’,进入自由创造和参与领域。网络成就了无数有创新力、文学才华和写作欲望的人们。文学体裁的这种变化,象征着文学从非交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而交互性一直是它努力的一个目标。”这段文字准确地道出了网络文学自身独有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特征恰好符合时代特征和读者内心渴望交流的要求,那么,网络文学的应运而生和随之而来的兴盛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以断言,网络文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引人关注的文化新元素。

    三、文学概念上的界限模糊和颠覆

    1、文学表达形式的再次认识和界限的模糊

    翻开任何一本文学概论,对文学形式都有明确阐述,就象一个框架,可以套进去的就属于某一种形式,而新兴的网络文学则彻底模糊和颠覆了这一传统。以小说为例,目前已经出现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三大特点的新文体,有文字、声音和图像无规律链接的“超文本小说”、由多人接力参与的,网上即时性创作的“合作小说”或称“接力小说”“接龙小说”、在网上作者与读者互动完成的“交互小说”或称“互动小说”、编制故事框架,提出若干问题,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填写的“填空图书”以及运用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手段创作“多媒体小说”等等。而这些新出现的形式,恰好又契合了文学对于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原始目标,象征着文学从非交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这些崭新的形式,彻底颠覆和模糊了我们对小说这个门类表达形式的概念。

    在一个时代的文学形式发生内在变化的时候,最先觉察到这种变化的往往不一定是小说和诗歌,而可能是散文。散文是心灵最亲密的盟友。网络散文创作更加惊人,在一切的网络的载体上,几乎都充斥散文,或长或短,难以计数,从散文写作的作者和数量上看,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盛大规模——因为网络的出现,为散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表空间。散文这一文体,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作者进行话语狂欢的借口。那些腐朽、陈旧的散文路径正在遭到蔑视,而更多新鲜甚至稚嫩的新散文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的散文还没来得及命名,便已对网络散文取得了支配性的力量,变化一直在悄悄地发生。比如一度盛行的心情散文,又比如还在扩张的以戏说为特征的“大话”式散文,那些无法界定的文字加动画的影视式散文等等,几年时间,它便全面占领了新一代的阅读口味。散文形式的颠覆是划时代的,这种对原有形式的反动恰好是当今读者对部分传统质疑的表现。对文学的反应契合了当代人内心世界的焦虑和动摇,这已经不再属于文学的范畴,此处不讨论。

    内容上网络文学也完全独树一帜“橄榄树”1995年创刊,是网络上第一个汉语文学刊物。也是目前网络上发表原创类文学作品最多的期刊之一。每月约有2万人次进入网页浏览下载阅读;在“小说天下”文学网站,每天发布和更新的网络小说竟然将近四十部,其中比较著名的小说有巴桥的李小多分果果、木木的修道者、苇浦丽薇的新桃花源记、孤独鱼的华夏之龙、tiancai的网游——屠龙巫师等,选题和内容和传统小说比较,都十分怪异,读者在惊叹于网络小说信马由缰的同时,也为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所感动。综观现今网络小说,大量模糊了我们以往对小说、散文、诗歌的既定概念,所谓“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程式化定义在许多作品中变得支离破碎。传统文学在所谓“深度模式”约束下,代表着崇高和深奥,也保留着对结构技巧、对文字氛围的把握和要求,甚至对文体创新持疑惑和排斥的心态。但网络文学还给我们应该拥有的话语和出版自由,文学及其形式和内容当然也更加自由。

    2、“文以载道”的颠覆,文学教化作用的淡化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先哲对文学的要求里就有“文以载道”一说,这是对文学教化作用的基本要求。理论上始终认为:一种小说形象世界的因素,作为信念、思想、情感和道德,必然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影响。

    基于这个准则,文学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求作品纯正引导人性和社会美好的部分,但当这些强调过度,过于迎合当时的人文和政治条件,又会给文学作品带来灭顶之灾,那批文革的高大全类作品就是典型例证。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真正有生命力的部分,恰好是那些来自人性的本原的描述,比如善恶正误、正义和邪恶、狡诈和坦诚等等。但在当今网络文学作品中,有些淡化甚至摒弃了这些基本要素,却依然拥有强大的拥趸和阅读群体,也使我们对传统的文学内涵的定义产生质疑。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动,也是一个全新的文学理论命题。其产生背景不仅仅出自于文学,也和社会本身的因素有极大关系。在网络作者声音的连载作品兽血沸腾中,在作者描绘的奇异世界里,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分辨正义和邪恶,只有弱小和强大的对抗;在作者六道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就更加模糊了这个界限,主要讲述一个超越黑道,只手遮天人的不平凡经历。作者的理论是,历史上有英雄做皇帝的吗?做皇帝的都是坏蛋。这些极受欢迎的网络小说里,由于受众自身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淡漠和对传统文学充斥教化内容的冷漠,我们以往的文学概念正在被悄悄颠覆和扭曲,文学的娱乐作用开始远远大于其教化的作用。

    3、“小我”的膨胀和发散

    文学始终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关联,其所有潜在和明确地思维方式和价值指向都代表和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道德渴望,网络文学也不例外。从当今主流网络文学判断,其独有的平民性质昭示出的是自由,而个人性质则使其指向私人化和个性化。这种个人化除了具有亲历和体验的成分,还加上了类似经历、感悟、感情等等,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出现了特有的“小我”膨胀的现象(或者称之为个人化写作),文字中的自我囚禁和自我陶醉成为时尚。

    撇开本身就极度自我的诗歌不论,打开目前人气鼎盛的文学网站小说站点,不难发现其类别区分也是大同小异的,一般可分为:玄幻魔法、传统武侠、都市言情、科幻推理、网游小说(以网络游戏为题材的小说)等等,这些分类本身就有极大的倾向性,其娱乐的特性十分明显。仔细阅读这些分类后的小说不难发现,很多写作是在以近亲复制、模式化的海量生产方式中顽强生长,其表现主流特征是:多数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主人公一般以既不英俊,也不富有的状态入场,然后遇见奇遇,成为拥有唯一异能的另类,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啸傲天地。这种代表作者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行文和虚构,实际上就是当代部分年轻作者在强大生存压力下,解脱和自慰的途径,其表现特征是区域内自我的无限膨胀。

    大批网络散文也近似小说有自我膨胀的特征,打开以散文为主流的文学网站或论坛红袖添香、榕树下、中国西部文学网、中国文学论坛、十月论坛、燕山论坛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网站每天发散文贴的数量最高可达近百篇之多。这批散文作品中,相当部分只反映作者一个时段或者瞬间的感悟,有强烈的个人情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基本没有共性,除了写作手法和结构样式仍是散文外,内容更接近隐私日记,引发读者共鸣不再是作者的目的。这些网络散文变得有些象自娱自乐的文学卡拉ok。

    四、表达形式和行文手法上的异同和比较

    1、文学表达形式上的革命,声光电的介入天衣无缝

    语言是文学的灵魂,拔地而起的网络文学必然也带来另类的网络语言,这种新兴的依然在发展中的语言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冲击,一时间众说纷纭。其实,语言从诞生之日起,本身就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是网络时代的真实反映,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网络语言的兴盛,反映出当今社会需要更加简单和形象的交流工具,以往那些陈腐和拖沓的语言方式越来越受到冷落和排斥。这种兼收并蓄的语言及其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不如说是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必然,当然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文字的表达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些一味依靠方块字描述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之下悄悄转变。网络因其自身的特点,完全可以覆盖许多艺术门类,反过来人们又利用这个特点,对各个艺术门类进行嫁接,用在文学创作上,就出现了许多无法定性和归类的怪胎,而这些怪胎,恰好是网络文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部分。声光电在网络上的横行,不可避免地介入了文学这个领域,它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四不象”根本无法界定它的归属,以比较能代表其特征的flash作品为例,其结合了动画创作、配音,文字叙述和简单情节,涵盖了影视、音乐、文学甚至绘画多个艺术门类,那原来只依靠方块字表达自己的方法变革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惊呼:原来文学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这是文学表达形式上的革命,传统文学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技术工具一向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所利用,但反过来它也影响着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工具的进步,是否预示着全新文学理论的诞生呢?

    2、诉求对象和传播目的的异同和比较

    目前传统文学市场极度“低迷”那个动辄数百万印数,让全国人民争看一本书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就连只印一本书的现象,也不再是新闻。全国范围内一方面是大量的书籍积压,不堪重负,一方面读者群体却大量进入不读书时代。当然,这种现象和社会、人文和经济有极大关联,不能仅仅归咎于文学作品本身。因为在另一个领域,同样是文学这个形式,却通过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和扩张。

    以近年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分支博客(blog,网络日志)为例,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发布的2005-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而博客作品中相当部分和文学有关。这是一个令传统文学门类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也昭示了,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对文学的景仰和参与,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向往。我们并没有失去读者,失去的仅仅是过去的形式。

    从传播目的上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网络文学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居高临下,严肃探讨人生或者板者面孔教育这么单一,而更多地进入自娱自乐的环节,休闲和消遣甚至搞笑幽默成为主流。由于作品和纯功利的经济效益无关,读者群的大小也不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考量标准。读者还是那些读者,文学还是那个文学,但在不同的领域,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五、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行将分道扬镳

    1、网络文学作品走向纸媒传播后辉煌依然

    市场原本势利眼。为了讨好市场,专注于传统的出版媒体,不得不在诸如武侠、侦探和言情的作品上折腾,但依然颓势尽显。而网络文学挟持其超旺人气,开始向传统媒介索要另一份辉煌,据新语丝1999年8月号称,有“网上爱情经典”之誉的、由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班学生蔡智恒(痞子蔡)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即将由台湾导演金国钊搬上银幕。该片的女主角“轻舞飞扬”的扮演者,也将由网友在网上公开投票选出。目前走进任何一家书店也不难发现,一批网络文学作品已经变成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籍,而部分网络文学作者,参照“著作等身”的传统文学人士成功的标准,也义无返顾地开始进军纸媒领域,期望在不多的读者市场分一杯羹;纸质媒体为了挽救市场,也不得不向粗糙的网络文学屈服。

    一经转换传播途径,网络文学中一些作品确实沦为了和传统文学作品一样的命运,进入打折销售的范围,出版数量也一如往常,在寥寥的数千册印数上苦苦挣扎。但也有部分作品成为当今文学出版行业的传奇。去年8月新上市的网络玄幻小说诛仙3和诛仙4,在短短几周内便跃上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榜,据发行人称,该书前4册一共已销售50万册。这在低迷的出版市场,确实成了奇迹。这些充满生命张力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何在转换和嫁接后依然创造了奇迹?这依然是文学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

    2、传统文学的衰落和全民作者时代的来临

    传统文学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多少年来,文学似乎只成为少数人手中的玩具,一般平民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完全被剥夺。文学理论也只是小圈子里的派系和观点之争,与社会无关,与读者无关。比如诗歌,这是最具个性,最富激情,也是最需要交流的个人化创作,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纪录都起源于诗和画,近些年来,素以“诗礼之邦”著称的中国诗歌迅速滑坡,低迷到难以置信的地步,诗人一词几乎成为讥讽。都市的水泥森林几乎榨干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也因此迷失了自我;仅仅是亲近和欣赏一下自然,也演变成为近乎奢侈的旅游消费。至于诗歌的发表和出版,更已经成为镜花水月,出版社每年固定的出版指标,怎么可能给予这种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文学象牙塔中的呼唤?,除此而外,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除了由于例行的审查制度而形成的居高临下,还有编辑们和作协制度共同的拥有的价值标准和思维特色,当然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学新人和新作的自然涌现,传统文学自然也就施施然地进入了死胡同,又何止诗歌?

    而我们那批国家豢养着的所谓专业作家对这个网络文学的大潮又如何对待呢?据中华读书报报道:在中国作协、作家通讯和微电脑世界联合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给文学带来什么”的活动中,100多位作家出席,其中只有2人上网,还有几位曾经在网上遛达过。网络对多数作家是“如雷灌耳、视之无物”技术工具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所利用,但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对技术工具进步的排斥和漠视,注定了这些所谓的作家和理论家,必将被读者排斥和漠视,传统文学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另一个领域却是欣欣向荣,一派繁华景色。进入任何一个文学网站或者文学论坛都不难发现,除了浩如烟海的大批网络小说和散文、随笔之外,包括诗歌这个冷门栏目的兴旺也是振聋发聩的,甚至几乎消亡的传统诗词曲赋也不鲜见,这里似乎成了中国当代诗歌的集大成产地。不论是否专家学者名人,每个普通人都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权和表现展示权,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网络时代向世人证明,言论、出版自由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文学当然也更自由了,又一个文学春天来临,文学回到诚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文学愿望,满足自己内心的情结。

    3、互相渗透和并行不悖将长期共存

    其实,在传统文学包括其理论构成中,很多经验和理论依然对现有网络文学作品产生影响,两种文学作品中也有传承关系。而在目前出现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网络文学的影子,两者处在互相渗透和影响的阶段。在网络内部,网络文学也并不排斥传统文学作品,许多文学网站上也转载和发表大量所谓纯文学类的作品,也有不少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网络文学和过去的主流文学并行不悖,互相渗透。这种和谐共生的现象也体现了网络的包容性。但是,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只要使用网络这个媒介,终究会发生变化。尽管网络对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的传统文学样式具有包容的特性,并在相当时期内允许这种混合现象存在。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化进程,传统文学和网络的组合必然会发生变化。因为当发布方式和技术迅猛递进和发展后,技术和形式反过来也会影响创作方式和思维,出现新的文本,新的样式,新的品种。于是,网络上成就的文学式样,将长时期有别于以往概念里的传统文学,并不断发展。混沌无序的网络文学现状,就像神话中的创世纪一样,虽然混沌无序,然而却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广阔世界,它的发展空间是十分乐观的,前景无限。

    文学的发展本来就有头无尾,过往的理论泰斗们一直企图给文学定义,但都证明是总结而不是预测。网络作为新兴载体,也是无边无际,有始无终,在“后纸张”时代,当网络承载了文学这条船,究竟会飘向何方?会再次造成什么样奇迹,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