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

布衣文侯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布衣文侯文集最新章节!

    在那个年代,青年人从学校出来走向社会以后,除了当兵、下农村,就是做工人最光荣了。而家庭出身不好的,工人也当不成,只好学点别的,最热门的就是文体两大类,不是想办法成为五大三粗的运动员,就是走搞宣传的琴棋书画一条路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门类放今天也还挺白领的。

    那个时候,琴棋书画不属于爱好,只是谋生手段,一位初中同学就是领袖像画得有点意思,还没毕业就被一家美术公司看中,去当了学徒,拿起了每月十四元的工资,又是工人又是画家,可羡慕煞一帮小兄弟。

    琴

    琴棋书画中的琴其实是专指发祥于周代的古琴,那是一种外形和筝相似的乐器。那个年代里,我知道的琴只有扬琴、胡琴、手风琴、钢琴等不多的几种琴。这些琴虽然见过,但都没有玩过,平时把玩的只有口琴了。三元钱一把的口琴带给我很多欢乐。一到傍晚吃完饭,院子里就飘来我有些幽怨的口琴声。

    我很羡慕那些有音乐或舞蹈天赋的孩子,他们可以参加宣传队,那里有比较多的琴,还有老师。从小学到中学,宣传队的孩子是最受羡慕的。他们除了有很多琴可以玩以外,以后还可能被军队看中,变成威风得让人掉口水的娃娃兵。过了几年,商店里出现了吉他,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琴,让我非常好奇。用几根香烟进行贿赂,我终于听见了几个大男孩错误百出的吉他弹奏,但是,我还是被那漂亮、柔和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幻想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吉他手。回到家,我就缠着母亲要吉他,平时从不乱给我买东西的母亲竟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当那把十几元的三夹板吉他放在面前时,我激动不已。从此,我开始了自己的梦之旅:每晚在房间里练琴到深夜。因为当时会吉他的人很少,没有人教,我就开始自学,一个多月下来,看着手抄的弹奏方法,我竟然学会了基本和弦,手指尖也练出了厚厚的老茧。由于吉他不合适弹奏革命歌曲,我又到处抄 “黄歌”实际上,这些“黄色歌曲”就是东欧和俄罗斯的民歌。也就那个时候,我学会了很多民歌。

    以后的日子里,由于弹奏一直没有很大起色,加上生活日渐琐碎,也就渐渐不再弹琴,这个音乐之梦断断续续做了很多年,琴也束之高阁了,后来送了人。

    以后为了培养女儿音乐细胞,家里买了电子琴,结果女儿没学成,我自己把那琴拨弄得滚瓜烂熟。可不知怎么的,总觉得那不是琴,和自己少年的梦无关。

    棋

    文革刚开始的时候,也禁过象棋,说是典型的帝王将相。围棋倒没什么话,反正是黑白两色,扣不起来帽子。在我们这帮半大不小的孩子中间,军棋盛行一时。虽然当时已经没有军衔,但军长比旅长大我们是知道的。每当几个孩子在一起,就摆开阵子了。

    后来大门外的路旁,不知什么时候支起了一个摊子,木头门板上画了几个棋盘。围起了楚河汉界。每天几个光脊梁的老爷子就在那里摆起象棋场子。外面路过的陌生人也可以杀一场,不过要交一毛钱。我们一帮半大不小的小子放学路过都要瞅一眼,慢慢也就会了。时不时还插嘴评棋,经常被老爷子们“小炮子子”臭骂一顿。说是:观棋不语真君子。

    打听到一位邻居家有一副上好的象棋,我就千方百计和他家的一个男孩交了朋友,三天两头往他家跑,去了就摆谱下棋。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晚吃完饭就去他家,象准时上班一样,不到十一二点不回家。

    真是臭棋篓子,刚开始老是输,下十盘能和一盘就不错了,下得很没有自信。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小有所成,胜负差不多了。我就开始四处挑战。这个朋友得哥哥出场了,我又开始恶性循环,不断输啊输啊。直到开始和棋,再开始偶尔赢一回。再慢慢越赢越多。就这样,我竟然用了快一年的时间迷象棋。以后又学会了围棋、国际象棋等等,但都没有象棋那么使我入迷。

    上了大学以后,许多同学精通象棋,说起来一套一套,什么打谱,什么炮二平五,说得我一愣一愣,听不懂。但真正到盘上干起来,却并没有那么神奇。该输还是输。于是我懂了,其实不会五线谱也一样唱歌。直到今天,我还是看不懂棋谱。

    随着对棋势的理解,我终于发现:人性真如棋,世事亦如棋。看那双车挂下,似乎志在他方,谁知车头一转,双鬼拍门,成绝杀。马似并无杀性,温和飘逸,但飘摇至田字角,犹如蛛网,锁控敌将所有出路,必成死局。仔细观棋可见:楚河汉界遍地陷阱,小方格中处处杀机。迷棋若过,以棋势度世事,必争强好胜,行为极端,于是,以后不再多玩棋。

    但回想那些年,生活的单调枯燥,只有这象棋带给了我很多的欢乐。那种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再有了,如今玩棋的青年也不多了。

    书

    自小好看书。

    到了文革,什么书都看不见了,都是反动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平时实在没有书看,就去手破烂的那里找抄家的旧书,花几毛钱买回一本没头没尾的书,几个爱看书的小伙伴轮着看,看到最后也不知道名字。

    我们知道附近的图书馆早就被查封,而且没有人看管。几个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胆大包天,乘月黑风高天,竟逾墙进入图书馆,扛出来几麻袋世界名著。

    从此,看书成了我晚上的全部娱乐活动,几个月里,生吞活剥,硬是看完了这几麻袋的世界名著,仅是读书笔记就记了几大本。到了上大学,反而在图书馆找不到什么古典世界名著看了,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竟被看完了。

    书看多了,人也变得复杂,看人多疑惑。对那些在文革中不顾廉耻的家伙,已经不再愤怒,而是多了许多不屑。人变得冷漠,和朋友的距离也渐远。

    当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看球赛,就是看书。小说看完了,就看乱七八糟的专业书,一本文革时期出的读报手册几乎被翻烂。就连中医书、线装本的本草纲目也读来津津有味;一本植物学著作也看了几天,以至于今天还知道许多莫名其妙的植物名称。一个朋友的朋友花大价钱(也就20元钱)买了两本禁书,十日谈和茶花女,我就整天缠着朋友去借,结果这两本书连头带尾只在我身边三个小时,可我硬是看完了。也就这样练出了好本事,一本50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一般半天看完。中学的时候和同学打赌:半小时看完30万字小说一本,并能说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名字。结果是:我赢了,只用了28分钟!记得当时最喜欢看的就是世界名著。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海涅、雨果、拜伦等等都耳熟能详,说来头头是道。最喜欢是美国的杰克伦敦,那种西部粗犷、对生活的霸气令人心往神驰。一本毒日头让我深深着迷,也学着把人生看成是赌博,学着冷眼看世界。

    也怪,那样看书竟然对眼睛无害,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黑屋子里看、阳光下看,眼睛还是一点五。看着那些戴眼镜的学者,还有些羡慕呢。到了考大学,糟糕了。第一年一百度、第二年两百度、第三年三百度,到了毕业,四百度不动了。眼镜不戴都不行了。

    看书的流程也很有趣,现在回忆一下,大致是这样的:儿童时期看童话、神话和部分古典小说、革命小说;文革期间乱看,逮什么都看,以世界名著为主,也喜欢诗歌;上大学以后不再看世界名著,看中国古典小说、笔记小说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后期看新武侠;毕业以后看新武侠、科幻、神怪、探案、悬疑等小说;如今看连环漫画、散文和幽默,偶尔看看古诗词和古人小品。书柜里书不少,可看见书店里精装本的小说,还是心痒痒的想买。

    书,永远离不开了。

    画

    也许,四个字里,我最有资格谈的就是画,因为,父亲是画家,我也深爱画。

    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涂涂抹抹,还参加过中国苏联儿童画展,但好景不长。文革一来,我家首当其冲。因为父亲教西洋画,家里有大量外国油画作品,人体画当然不会少。一天我放学回家,只见满屋子都是红卫兵,父母正在向他们解释什么,没有人理我。墙上那幅父亲的作品——巨大的文成公主油画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被反扣在地上。书籍摊落一地,很多人正在翻看这些书,把里面一些画撕掉,扔进字纸篓,几个字纸篓被塞得满满得,要使劲压才行。然后,在楼下那这些画一把火烧了,书也被带走没收。父亲的水彩画幸免于难,因为都是风景画,谈不上四旧,不然,如今国家就再也没有这批瑰宝了。

    我木然地看着那些被烧的画画,没有感觉,也不痛心。这个痛直到文革以后才发作,因为知道了这些画作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据称全国仅有北图有这样200多本一套完整的世界名画精选。而这是当年是父亲留学归国后,辗转越南用人力车拉回的几箱宝贝。文革以后学校归还被查抄的书籍,所有教授的书籍都还了,但这套书竟然一本不剩地不翼而飞。

    父亲不再画画,整天挨批斗,做思想汇报。家里珍藏的极为贵重的精品宣纸被糊上了墙板,上好的油画框被改成了取暖炉的围栏,我也开始讨厌画画。

    可是父亲还是改不了习惯,时不时会拿张纸涂涂画画,就这样,半年多时间里,他竟然画了几百张素描写生,一部分堪称精品。我也无聊,就拿纸笔临摹这些作品,可怎么画都画不好。父亲情绪好的时候就点拨几句,其余都靠自己摸索。

    这时文革已经是后期,画画的人越来越多,家里开始热闹起来。要画的、学画的人里,老老少少,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因为没有其他出路,我也开始了正规学画。反正时间多得是,父母不但不反对我画,还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在工人文化宫报名参加了正规学习,教课的老师是父亲学生。教课很认真,我在那一年多时间里,恶补了素描和色彩。修正了自以为自己是绘画天才的想法,开始老实学画。那个时候我已经当了一名刻钢板搞油印的工人,就利用晚上时间画,在家没有条件,就跑到师大美术系去和学生们一起画(那些工农兵学员里有我一个中学同学)。

    又是很久过去了,我画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入迷,父亲的赞许自然也越来越多。我想,以后一定要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专业画家!

    高考制度改革了!我这样根本没有可能再进大学校门的成分不好的子女,终于有了希望,我当然去考美术!第一年我信心满满去考师大美术系。由于高考刚刚解禁,大批爱好美术的青年人前来赶考,年龄最大的快五十岁,最小的才十几岁,高手极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外界压力下,我第一关就考砸了!当时考素描用的纸张由学校发放,不允许自己带,而发的纸张恰好是我最不适应的铅画纸。一出教室门,我就知道完了。看着平时水平不如自己的朋友们拿到录取通知书,心里特别沮丧。对此,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鼓励我继续。我又开始了发奋努力,明年一定要成功。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太太也给予我极大支持。

    第二年高考很快到了,看了报纸上的招生计划,我傻了:这年省内没有美术院校招生!这时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了。怎么办?联系到工作单位的规定:明年不准再参加高考。我已经无路可走了。想起平时比较喜欢文学,算了,考中文吧。但考中文要考历史、地理,自己虽然号称高中毕业,可文革期间根本没有学过历史和地理啊。病急乱投医了,我和几个邻居开始拼命。每晚学习历史、地理到两点左右,白天自己复习,晚上互相提问。就这样,高考时我这两门课竟然得了极高分,被全国著名的大学录取,真象做梦一样。正应了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从此,我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归的路,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的理想,永远只能是梦了。以后虽然也偶尔会画上几笔,已经完全没有了功利,多了许多闲适和超然,似乎比原来画得更好了。

    多年的绘画学习,没有让我成为一个画家,但却练就了一双苛刻的眼光,等闲画作和艺术品根本不入法眼。那年在河南,博物馆长任意给我在他们的销售部挑一件纪念品,带给我父亲,,我信手一指,竟让这位馆长满脸尴尬。因为我挑的是唯一的一件极品,最后还是没好意思居为己有。我窃喜:好歹这些年学画没有白费,至少能看出好坏呢!

    2003/11/1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