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瓶现象的反思

笨 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巴士小说网 www.84txt.com,最快更新笨 蛋文集最新章节!

    也许是受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贾某某的言论和诸多文学作品的不良宣传影响,我曾经在自己的心目中和理想里面把女孩子看得很神圣。至少在躁动的青春期,在我的眼里绝大部分女孩子是纯洁的——单纯的年代容易相信肤浅的感觉,那时还不会用行而上的方式去打量一个女孩子的大眼睛长头发后面是否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然而现在,说实在的,我对现在的女孩没有太多的幻想了——或者说,现在的我对女孩子没有太多的幻想了。多年的唯物主义教育使我泯灭了对“神”的存在的幻想,知识的扩张和经验的成熟让我学会了理性分析表面下面的实质。生活和女孩都是看上去很美丽,尽管那种美丽都是经过了对自己或主观或客观的改造和伪饰而呈现出来的,但人们总还是迫不及待地拥抱了它和她们。

    对于大部分漂亮的女孩子来说,美丽似乎总是和弱智牵扯在一起。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她们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化妆、购买衣物、学习美容课程、研究走在大街上如何提升自己的回头率和同自己的同类竞争,正是这些工作使得她们的脸蛋和身材的确变得越来越美丽动人——有许多名言形容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有志者,事竟成”、“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我怀疑用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是不是可以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然而也许有一点她们和我们都很难意识到:平面化的美丽难以支撑整体的个人形象和素质。当我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机会能够接触到所谓的美女时,我不得不哀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文学上,有一些形容女人的成语正在死亡——兰心惠质、秀外慧中语言的昌盛和死亡跟使用的频率关系颇大,脱离了现实基础,再伟大的作家也无法空造出兰心惠质、秀外慧中的美女。我同学说:中国现在的美女一半出国留洋,一半在包厢包房。看美女要么出国,要么开房。也许不尽然。生活中还是有美女的,尽管质量是参差不齐。但是我就奇怪为什么杂志封面和电视广告上清一色的都用了美女,似乎我们的社会只欣赏女人。既然这是社会的需要,那么那么多女人按照社会的要求把自己变成花瓶也就顺理成章。

    当然花瓶多是好事,美化环境嘛。我们全社会有半边天花枝招展花坛锦簇,剩下半边天应该大饱眼福理所当然挑起社会建设的重任。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性别歧视,女性地位今非昔比。

    果然!

    女孩子似乎天生需要男生照顾。这句话似乎天经地义。她们仗着社会的陈腐观念自赏,处处爱惜自己。如果身边有男生,她们一定希望他们对自己大献殷勤并且以之为荣;如果女大当嫁,她们一定首选有(经济)实力的对象(美其名曰“终生有靠”);如果遭遇困境,她们一定会考虑动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来解困——条件是自己的青春与美丽。有多少女孩天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而想方设法向花瓶的方向发展,望着电视里海报上大街小巷比自己更有优势的同类又羡又妒,还有可能黯然神伤甚至埋怨爹娘。

    写到这里我必须请求大家(不光是女同胞们)的原谅。说到底我还是六根未净的凡俗之人,越写越觉得自己之所以还有这样的牢骚可发一定是心不死。“恨,就说明自己还在挂念,或者希冀。”我知道爱美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女孩子的天性,写这些话的原因并非出于酸葡萄心理或者是展示自己的所谓高尚。只是耳濡目染一个又一个的鲜花故事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不公。千百年来的封建思想至今仍然变相存在于人——每一个人的心理深处,包括贞操问题,婚姻问题,工作和待遇问题。但反思这样的问题成因,我们的女同胞们不觉得自己的主观是主要的吗?的确,要认识到这一点实在太难,社会文化和群体心理都在潜移默化地要求女性,教育女性,塑造女性,能够真正跳出这个圈子的有几人呢?——不为别人的眼光,只为自己的心灵和追求而活?不依靠男人或者任何一个可以、可能依靠的人,靠自己的实干与智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来成就自己?

    女人,你们吃得了那份辛苦吗?

    20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确实带来了女性的解放,心甘情愿成为被人供养的花瓶的人毕竟只是部分。女性可以工作吗?答案是:可以。无须赘述。女性可以胜任工作吗?答案是:可以。从国家总统到优秀清洁工都有女性。女性可以超过男性吗?答案是:可以。我女同学挣钱比我多。虽然我们并非生活在母系社会,然而我们一样可以看到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反观现状,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仍旧有大批女性不去选择实现她们的社会价值,而是心甘情愿去过“终生有靠”的“幸福生活”成为依靠姿色依靠男性生活的(人)?

    中国几千年来的特殊国情注定了封建思想的坚冰并非一日能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社会的婚姻关系。中国是注重亲情和家庭的国家,不少家庭仍抱着嫁出女儿就是在为她找一个终生有靠的归宿的思想--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潜移默化进入了女性本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封建社会,女性独立的少数例子几乎无一是出现在传统的家庭,而是出现在一个艳情的所在——青楼。

    鲁迅的阿金里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可以安汉,木兰从军可以保隋;西施沼吴,杨妃乱唐那类昏话。在男权世界里,女人是没有这么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责。历史上那么多活跃在冶业桑条秦楼楚馆里的著名女性,象柳如是、苏小小,薛涛,红拂,李娃,霍小玉,严蕊,杜十娘,以至"秦淮八艳",她们寄身青楼,出于舞裙歌扇之地,却无不个性鲜明,或柔情似水,或刚烈如火,或飘逸似仙,或豪气干云。与她们相比,那些孺人传,烈女传里的人物是如此的单薄和可怜,她们完全被抽去了作为女性的个性和魅力,只留下了贞妇范女的躯壳。

    婚姻的制度性在封建社会钳制人性的力量可能是超常的。这些青楼女子的处境好的多,非正常的环境教育使得她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包办婚姻的命运和“无才是德”的思想洗脑,她们毕竟还可以有一定限度地选择献身,她们不必相夫教子。她们平均的文化素养也高出一般妇女,她们能够与士人结为知己,花前月下,樽前枕上,流连诗酒,感叹人生,以致得到生命中的深层次的升华。

    她们尤其敢爱敢恨敢怒敢言,敢哭敢笑。为情为义不惜以死相拼。如遇真知己,马上能以生命相托,这是那些笼罩在忠孝节义下遵循传统伦理道德的家庭女性所不能的。这也是她们具有鲜活生命力,数千年来让人过目难忘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今天的多数女性由于没有了桎梏也就没有了抗争,没有了抗争也就没有了传奇,没有了命运洪流下敢爱敢恨敢怒敢言敢哭敢笑的奔放,没有了为情为义不惜以死相拼的决断,没有了思想和个性诞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相反大家可以看到内地女子去往沿海一带的“二奶”潮。

    无可否认,以上所言只是部分现象,不可以代表今日女性的全体。但是剖析实质,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温床,任何的“潮流”都不是无源之水。在多数女性的思想中,男性对自己的谦让和照顾似乎都是理所应当“你是男人,这些事情就应该你来做。”长此以往,一旦这种思维成为了习惯,那么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就会滋生惰性。这种惰性进入婚姻,便自然发展成为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

    之所以论及这个论题,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醒广大女性,争取自己的真正独立,改变现存的不合理。必须承认,我们现在的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政策确实有不公之处,改变现状离不开女性主观和自身的奋斗努力。同时在客观上这也是为了平衡我等男性的心理--毕竟看到有些女孩子们靠着男人开心的样子,我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一辈子都依附于别人的人,有什么人的价值可言?不管是否我在这里大放厥词“不幸”的依然“不幸”“不争”的依然“不争”因为她们已经体会不到这样的不幸——让她们改变对她们来说才是真正的灾难。